中評社北京11月16日電/人民網刊載作者徐奇淵的文章指出,在2010年10月8日至10日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秋季年會上,人民幣匯率問題再次成為焦點話題;日本也因為不堪忍受匯率升值逼近歷史高位帶來的壓力,終於在10月15日出手干預外匯市場;韓國、巴西、英國、印度等經濟體也已經或正在考慮干預本國的匯率走勢。一場國際匯率政策的衝突氣氛頓時彌漫開來。而在之後的10月23日,G20財長和央行行長會議發布了《聯合公報》,達成了:減少匯率“無序波動”、“避免競爭性貨幣貶值”、促進經常賬戶平衡的共識。該項共識對全球範圍貨幣戰爭的風險起到了鎮靜和冷卻的作用。但是與此同時,美國財長蓋特納卻在G20峰會上提出:為保證貿易順差不超過國內生產總值的4%,對各國匯率調整進行制度化。蓋特納的這一提議,是在拉攏G7其他成員國的背景下提出的,顯然主要是針對中國。因此,這又為中美雙邊貨幣戰爭的可能性再度蒙上了一層陰影。那麼中美貨幣之爭對雙方,尤其是對美國究竟意味著什麼?美國醉翁之意到底指向何處?“凡是敵人擁護的,我們都要反對”在中美貨幣之爭中是否適用?
對全球貨幣金融形勢的基本判斷
目前的貨幣之爭,並不是全球範圍的貨幣問題,而主要是中美雙邊的“局部”摩擦。20世紀30年代大危機之後爆發的貿易戰、貨幣戰至今令人印象深刻。但與當時以鄰為壑的匯率競爭性貶值不同,目前的情況還相對穩定,並處於可控的狀態之中:其中,近來日本強勢干預日元匯率,其用意並非以擴張出口、轉嫁危機為目的,因此並不具有攻擊性;而危機以來人民幣匯率基本上穩定,特別是2010年以來,人民幣對美元小幅升值,並對歐元大幅升值,有效匯率水平更是在上升之中;歐洲央行繼承了德國央行對通脹深惡痛絕的傳統,因此,也不會以可能的通脹為代價而主動採取匯率貶值的做法來提振經濟。而其他一些經濟體對匯率干預進行的考慮,也只是一個構思,尚未成為事實。最後,作為國際貨幣體系核心的美國,也不會拿美元世界貨幣的地位來做賭注,進而放縱美元匯率大幅貶值。短期內,美元對其他主要貨幣的全面貶值將對其自身的貨幣地位造成顯著的消極影響,因此美國更希望看到的結果,只是美元對人民幣的局部貶值。因此,如果真的有貨幣戰爭,也不會是全球性的,至多只是中美之間的局部性摩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