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台北7月9日電/台灣“財政部”甫公布的6月份進出口統計傳來好消息,政府經貿高層大為振奮,皆認為出口規模創下近8個月最高,且資本設備進口也見回升,因此研判台灣經濟成長率會比預測值來得好。
台灣工商時報今天社論指出,事實上,台灣6月份出口規模雖創下近8個月最高,但出口總額仍僅169.5億美元,出口年減率已連續第4個月超過30%。這樣的出口回升速度在全球主要國家裡,其實是相對緩慢的,尤其與台灣最主要的競爭對手韓國相比,這半年來台韓的差距已愈拉愈遠。
同樣6月,韓國的出口規模已回升至330億美元,台灣出口規模已降至韓國的一半,這是一個令人震驚的數字。若以上半年而言,台灣出口884.9億美元,也僅是韓國出口規模1,661億美元的53.2%。台灣出口在1993年還領先韓國,不過15年的時間,如今出口竟只及韓國的一半,尤其近年來變化更為明顯。2000年台灣出口仍達韓國的88.2%,2007年降至66.4%,2008年續降至60.5%,今年上半年已降至53.2%。昔日同為亞洲四小龍,台灣外貿經常居四小龍之首,1971年出口規模還是韓國的1.9倍,如今竟只有韓國一半,令人不勝唏噓。
社論續說,若只觀察台灣自己的出口情況,台灣聊堪自喜,今年以來確實一個月比一個月好,但若擺在全球比較,台灣出口回升的情況仍遠不及主要貿易國家。今年1至5月中國大陸出口的年增率-22%、1至4月美國-23%、歐盟-21%、韓國上半年-22%,台灣-34%,從這些數字可以清楚地發現,台灣在這一波金融海嘯下所受到的外貿衝擊,要比其他國家更為嚴重。
韓國近年出口所以能快速成長,而在此波金融風暴下衰退幅度又遠低於台灣,主因韓國出口產品極為多元化。韓國DRAM、面板的產量雖長期居世界第一,但根據韓國海關統計,韓國半導體占出口比重僅11%、液晶面板占出口比重也僅4.5%,反觀台灣這兩項產品占出口比重卻高達34%,此一比重明顯過高。韓國除了半導體、面板之外,汽車、電腦通信產品、石化產品占出口比重也分別在10%以上,船舶、機械出口所占比重也逾7%,均衡的出口結構正是使得韓國這十多年來能穩定成長,快速超越台灣的原因;今年上半年全球經濟風聲鶴唳,但韓國船舶出口大幅成長33.6%、液晶裝置也成長5.5%,大大紓解了韓國經濟嚴峻的局面。
社論還說,必須指出的是,台灣經濟所以向少數幾項明星產業傾斜,實在是由於政府十多年來的產業政策使然。在租稅優惠吸引下,遂使得台灣的人才、資本全數向電子產業傾斜,從而造成半導體、面板兩項產品占出口比重高達34%。但更值得注意的是,這兩項產品占出口比重雖然這麼高,實際上其附加價值占製造業生產毛額的比率僅26%,顯示長期以來台灣高科技產業雖創造了可觀的營收,由於多數關鍵技術仍仰賴輸入,生產型態仍以代工為主,至終創造的附加價值有限,如此的產業型態在景氣平穩時競爭力尚可,而一旦遇到景氣衰退時,其所面對的抽單壓力、成本壓力則遠在美、歐、韓、日之上,這也是何以韓國在6月份出口年減率已縮小至11.3%,但台灣卻仍高達30.4%的原因。
政府當局在觀察經濟現象時,經常不自覺地流於短期的解釋而忽略長期的變化,因此當看到近幾個月出口規模升高、進口資本設備回升便認為情勢好轉,殊不知,若把時間拉長到一年、兩年、四年觀察,則明顯可發現台灣的外貿競爭力正快速滑落,這由台灣出口規模如今竟然落到韓國的一半即可明白。
“劉內閣”近來正致力於服務業發展,這是一個極正確抉擇,但即令服務業發達的美、歐、日、韓,其製造業所占比重仍在兩成以上,從產業關聯表可以發現,製造業的產業帶動效果遠遠在服務業之上,少了這兩成,許多依附於製造業部門的服務業也將因此消失,由此看來,提升製造業的競爭力仍是“內閣”不可忽略的議題。看到6月台韓的出口規模,“內閣”在興奮創下近8個月新高之外,似乎更應該看出台灣製造業發展的警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