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9月27日電/儘管謝長廷提出的成立具有決策權及作為民共交流平台的“中國事務委員會”的建議,被民進黨主席蘇貞昌閹割為清談式的黨內兩岸政策諮詢機構,但謝長廷仍不死心,“將計就計”地利用“中國事務委員會”所舉行的“對中政策擴大會議”(又稱“華山會議”)這個平台,發動其嫡系人馬發表政見式的論文,大肆製造輿論,意圖以“溫水煮蛙”式的漸進手法,逐布影響黨內的兩岸事務政策思維。
新華澳報今天發表富權的文章說,在昨日由他主持的第五次“對中政策擴大會議”上,就安排其嫡系、曾任“扁朝”“陸委會副主委”的台灣大學台灣發展研究所所長的童振源,拋出“調整台獨黨綱”的試探氣球,並由其盟友“美麗島電子報”副董事長郭正亮作側翼支援,提出“民進黨面臨兩岸事務邊緣化”的忠告,以佐證“調整台獨黨綱”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昨午舉行的第五場“華山會議”,主題為“如何解決兩岸政治交流的失衡問題”。本來,就字面上解讀,“失衡”所指,並非是兩岸之間,也非是民共之間,而是國、民兩黨之間,亦即不要再讓國民黨“獨霸”台灣地區在兩岸交流中的主導地位的現象繼續下去了,民進黨也應該搶占在兩岸交流議題中的主導權。實際上,昨日“華山會議”作出的“三點結論”中的第一點,就是“兩岸交流由特定政黨寡佔,對台灣不利,民進黨應積極自信參與兩岸交流。”就是“失衡的內涵所指。因此,“三點結論”的第二點,就是強調“民進黨應重視兩岸政治交流的失衡問題,調整具體政策,爭取人民的支持,以保護台灣的利益。”並進而在第三點中,對“調整具體政策”提出了方向性的指引:“民進黨應積極推動憲政,落實國民主權的精神,提升國民的憲政意識,並以台灣的憲政共識做為兩岸對話基礎”。
被稱為“黨內小諸葛”、聰明如許的謝長廷,就是緊緊抓住“調整具體政策”的期許,及“積極推動憲政”、“以台灣的憲政共識做為兩岸對話基礎”的方向指引,將這次“華山會議”的討論重點,引導到“調整台灣黨綱”上去,並由其嫡系弟子童振源放出試探氣球,在自己以往“憲法一中”、“憲法共識”的基礎上,提出了“調整台獨黨綱”、制定《“中華民國”決議文》;善加利用“維新基金會”的紅綠對話平台,進行民共實質對話與交流;與適當的智庫或學術單位合作,透過較不敏感的智庫與學術單位搭建初階的、持續性的民共對話與交流平台的“上、中、下三策”,供民進黨中央參考。由於童振源已確定十月十一、十二日在上海舉行的首屆“兩岸和平論壇”,並將擔任小組討論的主持人和引言人,估計他也將會在“兩岸和平論壇”上推出自己的這個觀點,以試探北京的態度,甚至是爭取北京的贊同和支持。倘此,“謝系”就將能牢牢掌握民進黨兩岸事務政策的主導權,因為畢竟是“大勢所趨”,及有利於民進黨能圓其“二零一六大夢”也。
童振源在“華山會議”發表題為《民共交流的必要性的建議途徑》引言報告中指出,短期內,中共在民共互動上佔上風,因為大陸國力的快速擴張及國共兩黨已建立互動平台,中共可透過大陸、美國及國民黨的“大美國三邊結盟”,壓制民進黨未來執政的可能性與政策空間。中共設定與民進黨進行黨對黨互動的前提,企圖施壓民進黨放棄“法理台獨”,以便民進黨執政後的政策比較符合大陸的利益。然而,中共未必能成功逼迫民進黨在民共互動的政治前提上讓步,卻會衝擊民進黨執政的可能性與持續未來民進黨執政後的兩岸實質互動困境。但在長期上,民共面對的困境是一致的,必須建立雙方的互信與默契,以便維持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目前民進黨已有不少個別從政黨員到大陸交流,但缺乏民共對話平台的積累性與持續性,交流層次相當有限。這種個別式而無系統的交流無法建立民共高層的互信與互諒,難以解決當前民共互動的困境,無法化解兩岸政治交流的失衡問題。這種交流方式可能成為大陸分化民進黨力量的方式,造成民共交流派與反民共交流派之間的爭議。
為瞭解開這個“死結”,童振源提出了“上、中、下策”三種建議。其一“上策”是民進黨推動在全代會調整“台獨黨綱”與通過《“中華民國”決議文》,落實“台灣就是‘中華民國’”、“中華民國”是台灣”的台灣共識內涵,不再將推動更改“中華民國”國號”或建立台灣共和國作為民進黨的政黨目標,藉此建立民共全面性交往的政治基礎;“中策”是倘民進黨全代會無法通過《“中華民國”決議文》,就應該善加利用“維新基金會”的紅綠對話平台,進行民共實質對話與交流,逐步建立雙方的互信、默契、共識與諒解,並針對政治議題與經貿議題進行對話,以建構兩岸和平發展架構與制度,例如兩岸政治定位、兩岸和平協議、兩岸軍事互信、兩岸國際事務合作、人權保障與民主促進、服務貿易協議、貨品貿易協議、台灣參與亞太經濟整合體制等問題;“下策”是如果民進黨中央無法接納以上兩策,則應該與適當的智庫或學術單位合作,透過較不敏感的智庫與學術單位搭建初階的、持續性的民共對話與交流平台,再逐步擴大參與的層面與議題,最後提昇參與層級與建立正式的民共對話平台。
而作為“謝系”在民共交流領域中的盟友的正亮,則在題為《民進黨面臨三種兩岸邊緣化危機》的引言報告,指出民進黨所面對的兩岸困境,都是源自兩岸政治交流的失衡,三種失衡環環相扣,導致三種兩岸邊緣化困境:一是政黨交流邊緣化困境,二是兩岸議題邊緣化困境,三是美中架構邊緣化困境。其中最大的關鍵,是在於民進黨始終不願正視《“中華民國憲法”》現實,進而從內涵兩岸特殊關係的《“中華民國憲法”》,找出與中國大陸搭建兩岸法理平台的積極成份。因此,民進黨必須轉型為“接受“中華民國憲法”、改以民主保台為基調、爭取國際主流支持”的政黨,才可能走出長期淪為兩岸局外人的執政困境。從而為童振源的“上策”猛敲邊鼓。
童振源的“上策”建議,顯然是正面回應了北京關於進行民共黨際交流最基本要求:廢除“台獨黨綱”。然而,所謂《“中華民國”決議文》的內涵,仍然與《台灣前途決議文》中所主張的“中華民國”是台灣”,相差無幾,亦即是將“中華民國”與整個中國割裂了開來,因此,雖然是“凍結”了“台獨黨綱”,但並不等於是從根本上廢除了“台獨黨綱”,可能北京將不會“收貨”。
何況,“台獨”是民進黨的“神主牌”之一,也是民進黨的主流價值。一名民進黨內“獨派”人士就曾說過,要民進黨廢除“台獨黨綱”,不如乾脆把民進黨解散算了。不過,倘民進黨內有足夠的力量促成廢除“台獨黨綱”,就將會導致黨內的“原教旨主義派”拉隊出走,另行成立奉行“台獨黨綱”的新政黨,留在黨內的“交流派”倒是成了主流價值。這當然是具備了進行民共黨際交流的條件,但似乎仍然存在著“失衡”的問題,因為還有另一個主要政黨,因其受意識形態所限而自外於兩岸黨際交流的大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