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6月15日電/疫情帶來的全球通貨膨脹給學界提出了新挑戰
新冠疫情帶來的大停滯和隨之而來的全球性通貨膨脹給宏觀經濟學界提出了強烈的挑戰。一方面,按照以往所有宏觀預測模型和方法,都沒有預測到當前的通脹形勢。這次全球通脹特別是歐美通脹、發達國家通脹基本具有超預期性,超越了美聯儲和歐洲中央銀行、英格蘭銀行前期所有的宏觀模型所做的價格預測。從傳統的奧肯定律和菲利普斯曲線看,經濟增長、失業與通脹間的關係明顯發生了很大的偏差,即使在短期,失業與通貨膨脹率也不處於同一條曲線下。這裡就暗含了一個很重要的傳統的推論:疫情衝擊產生了強烈的結構性衝擊和預期性的大調整。因此專家預測出現群體性偏誤,這使得我們需要對傳統理論進行思考。
另一方面,如何解決這種預測失誤,如何探究當前通脹的形勢和根源,學界沒有共識,分歧很大。西方經濟學者之間的大爭論,以及歐洲學者和一些發展中國家學者間的大爭論,這種爭論表現為這些問題:當前通脹帶來的衝擊是否是短期性的?疫情是核心原因還是過量的刺激政策是核心原因?疫情之後通貨膨脹的基本模式就會回歸到過去的常態?當前衝擊會不會由結構性的衝擊轉換成非結構性衝擊,特別是在預期上產生重大的影響?
這兩年對於通脹研究最重要的一個成果在於,大家對於預期性通貨膨脹進行了異質性的構造,這種構造出現了很奇特的現象——不同行為主體的預期是不一樣的,不同行為主體對於總體通貨膨脹預期的作用也不一樣。最近的實驗表明,專業經濟學家預測當前全球通貨膨脹在3.7%左右,但是對幾千名企業家的抽樣調查得出的全球通脹預期是4.1%,對普通居民調查得出的通脹預期是4.7%。最後發現,專家最不准,老百姓最准。這裡面凸顯了幾個很重要的研究方向:不同行為主體對於通脹預期的作用方式是什麼?以及在整個通脹過程中的作用和地位是什麼?在以往,專家的通脹預期很重要,比如美聯儲的點陣圖就是由宏觀經濟學專家們所做出的對於未來的預測和對於利率的判斷。通過對各個央行高級經濟學家的預測統計發現,他們有系統性偏誤,但最新發現老百姓的預測和預期很准,最准的是婦女對未來通脹的預期,原因是婦女經常要做家務,經常購物,她們對很多經常購買的物品的價格變化非常敏感,並且對這些物品的變化也非常關注。因此經濟學家們在疑惑,為什麼常態下專家的作用很大,非常態下居民作用很大,很多團隊也在研究這個很有趣的問題。
另一個很重要的成果叫做“通脹自我實現機制”。通俗講就是,人們認為要通脹了,就有可能真的來通脹了。根據這個理論,如果讓老百姓天天感受到通脹的壓力,媒體天天宣揚通脹的狀況,有可能世界真的就會迎來通脹。因此一些專家建議央行應該跟老百姓進行更好的溝通,說服他們相信通脹不會變。這個研究成果很可能把傳統經濟學中“預期”這個黑匣子打開,透視清楚通脹預期發生結構性變化的規律。
當然,在非常時期需要有非常智慧。因此在解決未來兩個變局加速期、關鍵期的很多問題時,可能需要一些創新型的智慧,對於世界通脹的這種認識也可能處於一個知識更新、預測範式革命的階段。至少在這樣一種變局階段、大時代階段,我們需要有更好的研究和專業的態度才能夠看得清未來。
當前通貨膨脹的歷史相似性與全球進入高成本時代
現在美國和歐元區的物價水平,都是創了近三十年的新高。歷史的輪回會不會重現?我們經常說歷史雖然會重現,但穿的是不一樣的衣服,踏著不同的旋律,遵循不同的邏輯。這一輪俄烏戰爭導致的大宗商品價格的變化,與當年中東戰爭導致的能源危機以及上世紀70年代、80年代初的發達國家高達兩位數的通貨膨脹好像有相似之處。從表象來看,新冠疫情大流行導致的社會大停擺是這次通脹發生的核心誘因,也是一個表象特徵。這個表象特徵來源於新冠疫情衝擊產生的供需兩端的不平衡,與常態狀況下完全不一樣。社會全面停擺後,供給和需求出現了深度下滑,在這個過程中,各個國家都在進行天量救助,採取非常規政策。比如歐美大量非常規政策惠及家庭、中小企業,從而使很多家庭的收入沒有減少,從而使美國在2020年、2021年整體消費沒有下降,這是在其他國家很難見到的一點。美國的消費還在持續增長,但供給出現斷裂,如果疫情得到全面控制,需求就會井噴式出現,被疫情抑制的各種需求會大幅爆發。但由於供給瓶頸、地緣政治和各種勞動力市場的變異,供需兩端恢復的速度完全不匹配,從而導致目前價格水平大幅度上漲的狀況。
事實上,如果深究,沒有這場疫情,世界會怎樣演變?我想提出一個重要的觀點:人類世界已經進入到一個大時代,這個大時代不僅僅是逆全球化的時代、地緣政治惡化的時代,同時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它又是一個高成本時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