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社評:再造“新高錕” 香港應與內地聯手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9-10-10 00:36:02  


 
  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香港在科技研究方面,培植科技巨人生長的土壤並不肥沃,特別是嚴重缺乏前沿科學的 “生存土壤”。只有將優秀的人才放置於合適的科研環境之中,智慧之苗才有可能生長成科技領域的參天大樹。

  第一是香港是一個浮躁的商業社會,很多人對科研的重視,目光僅僅停留在那些可能快速賺取回報的短期項目上,目標也基本固定於科研項目的商業利益上。自香港提出發展科技產業以來,多數商界人士只是用科技的概念迅速增加財富,並不願意花費大量的金錢和時間,投入到可能成也可能敗的長期研究之中。據報導,前科大校長朱經武曾就此批評港人的急功近利心態:“不應太心急,只望投資第二日便有回報。”並指出投資高科技應有耐性,更要給予充分的彈性,減少不必要干擾,這樣才可使政府、學校及社會三方共贏,“高科技屬長遠投資,不應著眼即時回報。”
 
  第二是香港作為一個小型經濟體,對科研成果的轉化能力不強。香港的經濟支柱是金融業、航運業、轉口貿易,長期以來既沒有軍工體系對科研成果的需求,民用工業體系也不成型,這就導致科研成果能夠實現轉化的區域非常狹窄。據報導,科大署理副校長袁銘輝曾表示:科大目前有五百項科研成果專利,當中二成五使用權已推出市場,但其中只有三成供本港企業或商家使用,其餘皆流往海外,“科大每年申請近百個專利,但有四十至五十個專利使用權轉往海外,主要是無線通訊等技術。”

  第三是香港學者較難擺脫商業氛圍的壓力。一些優秀學者可能也有高錕當年開發光纖傳輸的天才想法,他們無法承受“癡人說夢”可能帶來的生活無著的代價。為了生存,他們不得不放棄“夢想”,而以短期研究成果包括保證發表的論文數量,來滿足佔據教職的條件。

  第四是政府對科學研究的重視程度不足。據報導,2007年本港投入科研發展的資金在GDP中所佔的比例只有0.75%,遠低於台灣的2.58%、新加坡的2.39%。

  其實,香港社會對於科學研究與科技發明的認識,不僅普通市民有嚴重不足之虞,甚至連受過高深教育的學者都存在誤區。十年前筆者參加一個座談會,席間一位在本港主要大學任職副教授的博士說:“既然香港不願意太多內地人來香港,而香港又需要科技成果,香港政府可以安排內地的科技家每年來港兩個月,發明完了就回去。”他的“高論”當時令筆者目瞪口呆。其中不僅反映出大香港心態,更表現出對科研的長期性、艱難度嚴重缺乏認識,帶有明顯的功利心態和短視特徵。一個經濟學博士抱持這樣的觀點,也是香港社會對於科學研究的態度濃縮。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相關專題: 中評社社評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