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培植某個支柱產業要不要時效?《中國評論》月刊的思想者論壇,有參加者十年前就提出要“再造香港”,類似的呼聲也並不少見。問題在於,年復一年,香港在缺乏努力方向的虛耗中蹉跎,眼睜睜地看著原本經濟落後的內地,經濟實力不斷增強,建成了世界最快的高速鐵路,實現了太空漫步,研製了隱性戰機和空天飛機,且廣東、江蘇、山東等省已紛紛超越香港的經濟總量。而不少香港現行體制的受惠者,在近乎麻木的機械運作中,迫使香港民眾提早由領先變為落後,驕傲轉為豔羨。應該承認,香港這些年還是太過缺乏自省的聲音,太少自我檢討的意願;既沒有自我撻伐勇氣,更沒有認錯自罰的承擔。港人現在不斷驚嘆內地的經濟與科技成就,但是要認識到,內地的成就是幾十年、數代人勤奮學習、艱苦努力的結果:高速鐵路不是一天就達到今天的速度,太空漫步並不是航天員一高興就從太空艙隨意鑽出,殲20亦不是換個外形就能升空翺翔震驚全球。所有的成就,都是一磚一瓦壘起的參天豐碑。前總理朱鎔基曾經含蓄地提醒香港的管治群體,切不可“議而不決、決而不行”。當時香港為此善意的提醒一片譁然,且有政府高官“委婉”地表達不滿。但是如果我們今天囘頭細觀,朱總理的提醒可謂一針見血。香港如果能夠在朱總理出言提醒的時候深刻反省,並急起直追,香港經濟的前景可能遠比今日為佳。可惜,前有個別高官以傲慢的心態對待與內地的合作,後有面對經濟發展缺乏方向的無力放任,如今可謂追悔莫及。應該說,香港經濟的管治者,不僅需要有能力為香港尋求培植經濟支柱的努力方向,還要制定切實可行的規劃,絕不能將“願景”無休止地擺放在遙遠的天邊;一個不知道甚麼時候才能達成的目標,對普通民眾而言,與“畫餅充饑”並無太大區別。
香港民眾對中國內地,在短短的三十年內由俯瞰變為平視乃至仰視,是以經濟發展、科技進步、社會繁榮為判斷基礎的,絕不是空洞的說教,就可以讓香港廣大民眾觀感轉變。對於這種不可否認的巨大變化,香港的管治群體,特別是對香港經濟的發展負有責任的群體,應該通過自省尋求突破;如果這個群體只是麻木地輕視民眾“臨淵羡魚”的目光,而不能為民眾的需求和對未來經濟的擔憂“退而結網”,必然會引發嚴重的社會矛盾。對香港的管治精英來說,更加不應該止於豔羨,而是要真心地有所承擔,認真反思香港未來需要什麼樣的支柱產業,需要多少有規模、有競爭力的經濟支柱,才能支撐一個高消費、高福利的香港社會,才能避免坐吃山空,避免最終淪落到自嘆自艾的境地。
我們認為,對一個經濟成就曾經傲視週邊的微型城市經濟體而言,缺乏明確的經濟發展方向,給香港民眾心理上帶來的壓力是相當沉重的。如果香港依舊不思進取,則港人將深受其害;這種不思進取的時間拖得越長,香港社會受到的傷害就越深。對香港經濟而言,臨淵可以羡魚,但切莫太久;結網既然必須,則切莫太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