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龍應台回到少女時代成長的高雄茄萣,漁村裡的寺廟還鳴炮歡迎。(中評社 趙家麟攝) |
她還回憶說,小時候的印象,茄萣的的冬天,天很黑、很冷,玩伴的爸爸,總是寒冬的三更半夜,腳穿塑膠靴,要去上船捕烏魚。這就她的生活範圍,茄萣決定了她的南方視野。
老街步行的最後,龍應台拿了一束鮮花,婉拒媒體陪同,自己進入一戶三合院,探望一位已故醫生的家人。
原來,龍應台少年時代因為家貧,看不起醫生,一回不得己,媽媽帶了幾個孩子來看診,醫師不會講國語,操閩南語與母親交談後,病歷用德文寫,竟不收醫藥費,而且,從第一次到後來都沒有收費過。“如此人格,我走了全世界,心中還有這麼一位小鎮醫師的典範常存心中,而且超過任何政治的割裂。”
她說,多年之後,在台灣民主發展過程中,她才首次聽到族群的分裂,外省與本省之類的話;“我在茄萣成長的整個過程裡,從來不知道有那種所謂的分裂,從來沒有聽說過。我的思維,提出“泥土化”,這是事出有因的,也與茄萣有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