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坦誠對話 共覓“兩岸和平發展路徑”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05-04 00:27:49  


在佛教聖地舉行“本栖會談”,蘊含“化干戈爲玉帛”的深遠意義。
  中評社╱題:坦誠對話 共覓“兩岸和平發展路徑”,作者:黃光國(台灣),海峽交流基金會顧問、“總統府”國策顧問、台灣大學教授

  2010年4月2日至6日,兩岸統合學會與星雲大師所屬的臨濟宗佛光山本栖寺共同邀請中國社會科學院台灣研究所、亞太和平研究基金會、和中國評論通訊社,在日本山梨縣佛光山本栖寺,一起合辦“兩岸和平發展路徑研討會:本栖會談”,邀請來自大陸方面的十六位重量級涉台學者,與來自台灣方面的二十位專家學者參加。

  本栖寺位於海拔900公尺的富士山麓,舉行“本栖會談”的清明時節,正是日本櫻花盛開的四月天,在驅車前往本栖寺的途中,一路繁花似錦,美不勝收。抵達本栖湖畔的寺廟本部,但見壯麗富士山影映照在本栖湖平靜的波面上,山光水色,令人心曠神怡。

  本栖寺是佛光山遍佈全世界的兩百個道場之一,原本是個帆船渡假村,佛光山把它買下來後,將一座空闊的“武道館”改裝成“華藏寶殿”,把原本是練習劍道和柔道的體育館,轉化為弘揚佛法的道場。在這樣一個佛教聖地舉行“本栖會談”,本身便蘊涵有“化干戈為玉帛”的深遠意義。

  正因為本栖寺遠離紅塵,在“本栖會談”三天期間,與會人員除了在討論會上暢所欲言,更能夠在會後充分交流意見,釐清彼此的觀點,瞭解雙方的真正想法。

  走出凡塵,“和諧就是美”

  佛光山星雲大師原本計劃親自參加此次“本栖會談”,卻因為身體健康關係無法前來,由本栖寺住持滿潤法師代表,在開幕式上致詞。滿潤法師簡略介紹“佛光山本栖寺”的由來之後,特別強調:在中國歷史上,“廟”是“祭拜之地”,“寺”是“辦事之地”,本栖寺本來就經常舉辦各種宗教、文化、和教育活動。星雲大師提倡“人間佛教”,一向主張“兩岸關係,和諧就是美”,希望“從文化、宗教方面做些工作,以促進兩岸相互瞭解,相互關懷”,所以樂於和“兩岸統合學會”合辦研討會,希望大家一起找出“兩岸和平發展路徑”,讓眾生能夠“離苦得樂”。

  21世紀基金會董事長高育仁致詞時,希望所有與會的專家學者能夠“跳脫各種政治框架”,從一種客觀的角度,為兩岸和平找到長久的解決方案。中國社科院台灣研究所所長余克禮也表示:在這佛門清淨之地,他非常贊成大家“走出凡塵”,擺開既有立場,靜下心來,用理性、客觀的態度,找出突破兩岸政治僵局的和平發展路徑。海協會副會長張銘清致詞時,則是占白居易“山寺桃花”韻,吟了一首詩:

  誰言四月芳菲盡,本栖梅花始盛開。
  人間何處無春色,智慧之花西岸來。

  中國評論通訊社社長郭偉峰也跟著吟詩一首:

  本栖寺內無塵影,富士山前有漢聲。
  出世何須拒入世,禪修不可熄俗燈。
  智心向水水逐浪,仁者觀山山拱峰。
  兩岸推敲合統業,你我都是月門僧。

  找出國家現代化的道路

  開幕式的“定向”,再加上他們兩位的詩作,使得整個研討會充滿了學術氣息。亞太和平研究基金會董事長趙春山在致詞時表示:國民黨的大陸政策一向認為“兩岸和解是最符合兩岸人民利益的兩岸關係”,並沒有任何改變。馬英九“總統”上任之初,提出了“先經後政,先易後難”的戰略方針,也絕不會停留在原點。現在ECFA簽訂在即,國民黨智庫的重要任務之一,就是收集各方面的訊息,作為進行“難”的部分的參考。

  兩岸統合學會理事長張亞中致詞時以星雲大師“有佛法就有辦法”一語期待大家在此佛門聖地能夠為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找出最佳路徑。張亞中理事長隨即以“兩岸和平發展路徑:一中三憲、兩岸統合”做本次會談的主題引言。

  我在第一場討論會上作引言報告時特別強調:我們應當從中國文化現代化的角度來看未來兩岸關係的發展。從1840年鴉片戰爭結束以來,中國知識份子最重要的使命,就是要找出一條國家現代化的道路。1949年之前的國、共之爭,本質上是“中國現代化”的道路之爭。當時國民黨的主政者雖然作了一些錯誤的決策,但是孫中山先生所訂下的三民主義大方向基本上是正確的。1949年之後,如果沒有“東亞四條小龍”的經濟奇蹟,鄧小平在1979年時,恐怕不會有那麼堅定的決心,要走“改革開放”的道路。因此,未來兩岸關係最好要設計出一種制度性的安排,把台灣看做是“中華文化現代化”的實驗室,大陸可以“擇其善者而從之,擇其不善者而改之”,兩岸密切合作,共同謀求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中華民族利益的最大化”

  “本栖會議”有兩個主題,分別是“一中原則”和“兩岸和平協定”應有之內涵,兩者都涉及“兩岸統合學會”最近所提出“一中各表”和“一中同表”之間的爭議。與會學者大多能夠跳脫自身的立場,從一個比較宏觀的視角,來討論這些問題。清華大學法學院院長王振民作引言時表示:“一中原則”既是歷史的也是現實的。在歷史上,中國人一向把“中國”看做是一個統一的國家;就現實而言,目前兩岸的憲法法理都堅持“一中原則”,雙方以“海協會”和“海基會”進行交往,這種機構組織的安排並未將對方視為外國。今天兩岸分治的現實,是上一世紀國、共內戰所留下來的歷史後遺症,必須加以正視。今天雙方都不可能“把對方吃掉”,因此,他建議雙方“降低期望值”,以寬容的態度,和對方妥協,接納對方,討論如何“主權共享”。國家主權可以“共享”,卻不可以“分享”;他認為:台灣和港、澳一樣,在經濟、社會、文化等各方面都有其獨特性,這些歷史遺留下來的負面因素,對中華民族未來的發展都有積極的意義。

  中國大陸研究學會理事長、銘傳大學公共事務系教授楊開煌指出:目前台灣方面所遭遇到的困難是:國際上大多認為“中國”是指“中華人民共和國”,內部有人誓死反對“一中”,因此只好強調“九二共識”,以“隱性”方式表述“一中原則”,祇強調雙方“各自遵守自己現行的憲法”。中國文化大學中山與中國大陸研究所所長邵宗海接著指出:“一中原則”在台灣引起的共鳴較少,“九二共識”較容易被大多數人所接受。中共領導人強調“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但台灣很多人在意的是:“中國”到底是指什麼?馬英九雖然堅持“一個中國的憲政體制”,將來兩岸在進行政治協商時,也只能強調:雙方在各自憲法與法律的前提下,兩憲的現狀呈現“土地和主權的重疊”。將來兩岸要進行政治談判,必須彼此協商,找出“雙方都可以接受的口徑”。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