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余光中當場吟起他所做的詩“鄉愁”。(中評社 張啟芳攝) |
中評社高雄12月9日電(記者 張啟芳)“小時侯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長大後,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後來啊,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在裡頭。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余光中教授的“鄉愁”至今仍感動兩岸人民。他說,“不見黃河心不死、不登長城非好漢”,已經把4個女兒全都帶回大陸去看“中山陵”、“黃河”、“泰山”,終於他的心願達成,家庭都回來了。
余光中1928年10月21日生於南京市,祖籍福建永春,擅新詩、散文,作品散見大陸、台灣、香港及設有華文課程的大學、中學的教科書,在華人社會幾乎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余光中現定居在高雄,擔任台灣中山大學外文系教授,也是“鎮校之寶”,中山大學最著名的紀念品就是余光中的詩系列。82歲的老詩人依舊受兩岸人民尊敬,他8日在“2010兩岸MPA教育論壇”與“大陸公共管理院長論壇”中,受邀演講“中華文化在兩岸”。
他說,他的生命分佈在兩岸,21歲時離開大陸,在1992年第一次回大陸,當時是應北京社科院邀請,回到大陸感覺又陌生又熟悉,從那時到現在18年間,開始每年回去2、3次,後來越來越多,已經回去不下7、80次,大家還稱他是“鄉愁詩人”,他會覺得不好意思,因為都回來這麼久,還說什麼鄉愁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