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登輝指蔡英文很優秀,但“要當總統的話,時機尚早”。 |
中評社╱題:民進黨人都完全反對“九二共識”嗎 作者:王崑義(台灣),台灣戰略學會秘書長、清雲科大歐亞研究中心教授
在寫這篇文章之前,我想先請教台灣大學政治系教授石之瑜一個觀念,他在2011年1月7日中評網上所寫的一篇“面對和平統一的挫折”文章中,有一段文字是這樣寫的:“如果選舉理論是對的,那就表示過去十餘年來,台灣的選民大幅度地靠近民進黨的立場,也就是台獨,因此民進黨可以維持不墜,經歷陳水扁政府的貪腐震撼後,竟能短期內快速反彈。相對於此,也向台獨方向大幅修正的國民黨,卻繼續丟失選票。國民黨的政策向台獨大幅修正,是引導選民向台獨大幅修正的主要原因,此何以民進黨的立場因而就愈能囊括更多選民,擺脫貪腐的形象”。
這一段話的邏輯是“民進黨人都是台獨”;第二個邏輯是“國民黨當權派所推行的政策也是向台獨靠攏”,如果這樣的邏輯是對的話,那麼這兩年多來中國大陸與國民黨簽署的15項協議和ECFA,應該也是向台獨靠攏了。
石教授堅決反對台獨的立場可以理解,但不能看到“一個影子就生個孩子”(閩南俗語),如果台灣的民進黨和國民黨當權派都被石教授說成台獨,那台灣到底還有多少人支持統一呢?這恐怕用手指都可以算出來。
民進黨人並非全部排斥“九二共識”
2010年12月下旬,我參加台灣一個電視台的談話節目,同場一位民進黨籍的蔡姓立委私底下就對主持人說,他知道民進黨的許多人並不完全排斥“一中各表的九二共識”,只是“九二共識”早就被阿扁說成“九二精神”,難以轉圜;“一中各表”中國大陸又不願意清楚的表明接受,都只是國民黨人在說,這又叫民進黨人該如何去接受這個說法?
其實,台灣人民早就厭倦那些他們聽不懂的政治詞彙,超過20年的民主化過程,只是不斷的進行政治鬥爭,什麼統或獨,都只是政治鬥爭的產物,所以這次五都選舉不談統獨,讓選民感到清新,因此民進黨的選票能夠大增,就是蔡英文巧妙的避開兩岸議題,讓選民不再聽到那些厭惡的政治語言,所以他們願意把選票投給民進黨。同樣的,國民黨也順勢不談統獨議題,讓他們能夠確保北北中三個市長的席次,這絕非是國民黨向台獨靠攏所獲得的結果。所以民主政治不能低估選民的智慧,他們給國民黨席次,給民進黨選票,讓台灣的兩黨政治不會走向爆衝的結局。
可惜的是,五都選後不久馬英九卻主動挑起這項議題,他在2010年12月23日接受台灣《聯合晚報》專訪時說,“九二共識是兩岸關係的基石;如果民進黨主席蔡英文未來不承認,兩岸關係將陷於不確定狀態;沒有這個東西,兩岸關係要和平發展,是很大的問號”。
馬英九無故談起這段話,不知是否他已經預示到2012年想要連任有困難,但民進黨人不從這方面著想,卻從文字遊戲來加以反擊,民進黨的發言人鄭文燦就說,“九二共識是扭曲歷史真相,是陸委會前主委蘇起在2000年編造出來的名詞;北京所謂的“九二共識”是“一中原則”,沒有各表的空間,跟馬英九宣稱的“一中各表”有差別,美國官方文件也沒有承認“九二共識”。
鄭文燦還說,陳水扁所說的“九二精神”與“九二共識”不同,“九二精神”保留雙方爭議,並未同意“一中原則”,“九二共識”只是一廂情願的講法,北京未承認“中華民國”,在“九二共識”裡“中華民國”地位為何,也未界定。他說,對民進黨與蔡英文主席而言,參與兩岸談判,必需在主權、和平、民主、對等的基本原則下互動。而蔡英文也說,前總統李登輝、前海基會董事長辜振甫都說沒有“九二共識”,所以她認為不存在。這些早就已經是陳腔濫調的話,說了也是白說,沒過兩天,媒體也就懶得炒了。
問題來了,李登輝雖然沒有說過“九二共識”,但他卻不排斥“一中原則”。他在2008年3月12日與台灣大學心理系教授、民主行動聯盟召集人黃光國對話時曾說:“以‘北京中國’、‘台北中國’來解決兩岸僵局,不失為好方法”,他也同意“用這種方式來承認‘一中原則’,兩岸不能僵下去,台灣一定要找到出路”。李登輝也抱怨,他執政時提出“特殊的國與國關係”被誤會得很厲害,他如果主張“台灣獨立”,就不會加上“特殊”兩字,也不會設“國統會”,訂定“國統綱領”。他是有些主張獨立的朋友,但他本人從未主張台獨。
也因此,李登輝在2011年1月份接受日本政論雜誌訪問時,才會提到可以由國民黨與民進黨組成“總統、副總統”候選人;李登輝並指民進黨主席蔡英文很優秀,“但要當總統的話,時機尚早”。
從李登輝所講的許多話中,很難讓人界定他是統或獨,但可以肯定的是,“九二共識”既然是2000年才由蘇起所編造出來的,如果要以接受“九二共識”與否來界定台灣政壇人士的統與獨,那絕對不是可以當成客觀的真理來檢驗的。
謝長廷--千山我獨行
2010年底除了由馬英九無端挑起“九二共識”這段爭執之外,謝長廷這時也出招了。他在12月26日宣稱,民進黨兩岸意識不清,明知“一邊一國”已是事實,卻還陷入意識型態之爭;高喊台獨,卻無實質意義;當務之急,是獨派必須結合“維持現狀派”,才能凝聚逾六成的社會支持。否則,只談人選忽略理念,只會讓國家繼續內耗。
謝長廷還宣稱:“在台灣、中國‘一邊一國’基礎下,民進黨應進一步定義兩岸政策重點,針對國家發展方向、施政重點提出階段性目標;否則,每次都把抗議海協會會長陳雲林來台作為表現主權的方式,“這代表台灣人是茫然的”。他更說:“要是再把台獨視為唯一目標,這就是‘不夠理想的理想’。問題是,許多人明知現實是如此,卻還悶著不敢說,繼續高喊台灣獨立,實在沒有實質意義”。
從謝長廷的談話中,應該可以回應石之瑜教授非統即獨的定義,台灣人民其實大部分都是“維持現狀”的支持者,在兩岸統一或獨立的條件還不成熟之下,兩岸保持“維持現狀”應該還是大部分人的選擇,所以民進黨走向“不獨”,跟國民黨走向“不統”,原本就是有異曲同工之處,怎麼可以輕易的界定國民黨當權派是向台獨靠攏呢?
當然,台灣社會並非沒有“獨派”,但真正的“獨派”,應該是以史明所著的“台灣人四百年史”為本所出現的主張台灣獨立者。史明是透過辯證的思維方式,從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的角度來詮釋台灣歷史,並且以長達三分之一的篇幅揭露國民黨的統治本質。這本書也是站在被統治殖民的立場來書寫台灣的發展歷史,以台灣人的觀點出發,觀照台灣四百年來的開拓與建設以及被統治的過程,進一步探索台灣民族的歷史發展,並論述台灣人意識的形成過程,希望透過台灣民族發展的歷史過程,尋找台灣的出路。
“獨派”人士受到這本書的影響,早期在日本的“獨派”人士就希望以“武裝革命”的方式,來顛覆國民黨的威權體制。但隨著1970年代台灣留學美國的學生大量返台以後,採用美式民主的方式來取代國民黨政權的想法越來越被接受,這也是台灣後來會走向“寧靜革命”的民主化最大的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