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幸長建議,政府至少要提出讓一般受薪階級能有穩定居住權的政策,以英國為例,早在1919年就已明定“住宅”為最基本的“社會權利”,房屋是“民生物資”的觀念引起全歐洲起而效尤。“保障居住權”是政府基本責任之一,以歐陸房價最低的比利時為例,一間普通的房屋約只要家庭年所得2倍,台灣卻要20至30倍!馬政府所能做且立即可以做的,就是透過政策修法以“實際價格課徵房屋或土地增值稅”。
李幸長指出,香港有65%住宅是公屋、新加坡更有80%,至少保障半數以上民眾的居住權,台灣的“國宅政策”無疾而終,甚至國宅也淪為炒作投機的物件,並不符合社會正義。
李幸長分析,台灣在20年約2100萬人,2010年約2300萬人,人口成長龜速之外,人民平均薪資所得亦僅提升3成,全台平均房價卻上漲了10倍!以當前全台灣空屋率達上百萬戶的情形,房地產明顯是被過度囤積,一堆人卻淪為“無殼蝸牛”。
李幸長要求政府應扮演主導者,將這些社會資源(大量空屋)釋放出來;然而政府大部分的施政方針卻只以鞏固財團的利益為主,任由財團將魔手深入“國家機器”,此情況尤以“立法院”為甚,這是為何當年他會毅然決然跳出來選“立法委員”的原因。
李幸長為台灣的房價問題做了簡短的結論,他說,不論過去或現在的住宅補貼(包括國民住宅以及各種購屋優惠貸款等)僅著眼於有能力進場購屋的民眾,無力購屋的低收入民眾住宅問題長期成為政策空窗,而房地產投機炒作也導致社會財富分配愈趨不均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