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翔在廣州亞運會田徑男子110米欄比賽中13秒48的成績晉級決賽。 |
中評社廣州11月23日電/這兩日的亞運會,林丹和劉翔接踵而至。林丹終奪亞運金牌榮升“滿全哥”,運動生涯達到頂點;而劉翔儘管運動生命難回巔峰,但仍是中國軍團在廣州唯一的一個“超級巨星”。
據新華網文章:當林丹以如此輝煌戰績仍無法取代劉翔,一度被寄予厚望的水中的張琳未能接過劉翔的接力棒,誰能出任下一個“劉翔”呢?誰能作為中國體育的領軍人物?
在廣州亞運會開幕式上,中國代表團的旗手是賽艇選手金紫薇,這對於弱勢項目和女選手是一大鼓舞。但中國軍團的領軍人物,還不象選旗手這麼容易。
中國體育,仍需要“全民偶像”。
“飛人”翔比“超級丹”更“巨星”
羽毛球在廣州受歡迎的程度令人咋舌,林丹一條擦汗的毛巾都能在觀眾席上引發“騷亂”,但這只是在廣州。從更大的全國範圍甚至世界範圍內來說,林丹的號召力仍然不如劉翔。
儘管林丹在國際賽場拿過的金牌數倍於劉翔,但是,羽毛球在國際體壇的影響力太有限了,田徑才是主流項目,所以林丹無法成為中國體育的標誌性人物。而劉翔之所以震撼,是因為他不僅打破了亞洲人在直道項目難進前八的“魔咒”,而且代表中國站在了世界主流項目的制高點——儘管只是110米欄,而不是100米。
下一任劉翔,他仍然應該出自足球、籃球、田徑、游泳、網球等國際主流項目。就等於是說,姚明儘管沒拿過任何世界冠軍,但他在中國體壇的地位依然“高高在上”。
一位體育產業業內人士說:“別看現在的足球似已‘探底’,一旦出現一個樸智星似的人物,一旦負面新聞少一些,立馬就能成為全民偶像。”
中國為何以往少“劉翔”
在尋找下一任劉翔之前,需要考慮一個問題:中國這麼大,為什麼現在才出了一個劉翔?
當然,在劉翔之前,我們有過朱建華、王軍霞……但他們最終都如流星劃過,並沒有改變中國田徑“貧下中農”的整體處境。對此,國家體育總局田管中心副主任馮樹勇曾指出:“中國很可能早就有過劉翔這樣的苗子,但是由於教練水平不高和訓練不科學,要麼沒有被發掘出來,要麼就給練壞了。”
北京體育大學副校長鐘秉樞曾說過,伯樂不常有、不重打基礎而過早上大運動量,是中國體育從來不乏少年天才,卻一度“早衰”蔓延的症結。最著名的例子就來自足球,有多少人知道1983年世青賽上,中國的李華筠曾與巴斯滕一起被評為六大希望之星?
“鐵榔頭”郎平26歲就退役了,因為她的膝蓋已經無法支持訓練。到美國後,她說一段觸目驚心的話:“我發現人家每天只訓練兩到三個小時,可36歲了還照樣跳。我們練10年,相當於人家20年的訓練量,但我們10年就耗盡了。”
“劉翔第二”有指望
一些業內人士認為,譬如體操這樣的項目屬於“實驗室項目”,通過較短時間的集中強化訓練,是可以成才的。而越是足球、田徑這樣的主流項目、基礎大項,越是需要遵循運動規律。而劉翔的出現,正是得益於一個少見的出色教練孫海平,更得益於雅典奧運會前的“科技攻關”。
鐘秉樞說,中國體育界目前已將“科學發展”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科技攻關”是在備戰2004年雅典奧運會時真正受到重視的,而中國隊能在雅典和北京實現輝煌,與此不無關係,劉翔也正是受益者之一。他認為,其他項目如能大量移植劉翔的成功經驗,那麼“劉翔第二”還是指日可待的。
目前中國各運動隊普遍引進外教,運動員去高水平國家訓練和交流也是常態,張琳、孫楊等泳壇健將正是得益於此。
製造“劉翔”還需“造星”
從商業的角度而言,劉翔和姚明的成功也與“翔之隊”、“姚之隊”的運作分不開。
這兩個團隊首先是兩人經濟上的強力後盾,令他們可以專心訓練比賽,其次是對兩人個人形象進行包裝,將名將包裝成“偶像”。這類似於國外經紀公司對明星個人進行市場開發,而另一種方式是如NBA這樣以聯盟的方式進行“造星”。喬丹之所以成為“籃球之神”,少不了精明的NBA總裁斯特恩推波助瀾。
江西財經大學副校長、體育產業專家易劍東表示,目前中國的體育經紀人難以發展的一大障礙是,大多數運動員的管理權屬於運動隊所有,難以進行有效的市場開發,劉翔和姚明的情況也是國家隊開了“綠燈”,屬於特例。
一位體育產業業內人士也說,在中國,明星的附加值開發得很不夠,“哪怕中國喜歡林丹、馬龍的人再多,好像還是魯尼或C羅的球衣賣得好”。
大眾需要“英雄”,所以美國有菲爾普斯,韓國有樸泰桓。易劍東說,體育明星的偶像號召力是巨大的,尤其是對青少年,當我們的青少年寧可嚼著薯條上網看英超和NBA時,中國也確實應該多推出一些本土“英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