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財政司長曾俊華。 |
中評社香港3月6日電(評論員 魯燦)香港本地經濟全年生產總值上一個財政年度的實質增幅達到6.8%,這對於一個相對成熟的微型經濟體來說,是難能可貴的。同時,特區政府能夠承受住來自各方的輿論壓力,堅持“量入為出”的理財原則,也是應該讚賞的。
香港上一個財政年度綜合盈餘達到七百一十三億,整體財政儲備增至五千九百一十六億,特區政府庫房充實了許多。大家對於如何善用財政盈餘雖然觀點不同,但是都應該立足長遠,切不可只看眼前利益甚至殺雞取卵。我們認為,就目前的各項客觀條件而言,香港首先是財政福利要穩健,其次是經濟拓展應進取,第三是安定社會須珍惜。
首先,財政福利要穩健:
福利在政府和民眾之間,永遠都是一對矛盾的對立統一體。因為就社會福利而言,相信普儸大眾都希望越高越好。此次財政預算案公佈之前,就有人提出每人分1萬甚至10萬,其實這種瓜分的心態並不奇怪,因為香港社會每個人都可以認為庫房的盈餘人人有份,為甚麼不能瓜分?
問題在於,甚麼才是香港經濟基礎能夠承受的福利水平?對於負責任的特區政府來說,就必須從長遠著眼,積穀防飢。“量入為出”是寫進《基本法》的理財原則,對香港的社會福利,也需要“穩健而行”,在國際經濟危機變幻莫測、香港經濟前景不易掌握、福利支撐基礎尚不穩固的時候,就不能因為一時的庫房豐盈,而大灑金錢。應該承認,福利水平的高低永遠都是相對的,無論多高的福利都不可能滿足所有受惠者的慾求。如果說社會福利永遠都無法滿足最高慾求的追逐,在財力有限的情況下,保守一點還是比冒進要“聰明”。至少,倘若遇到某些難以掌控的危機,政府還有能力拿出資金解決民眾的生存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