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中國而言,一帶一路倡議可以消化過剩的產能、保持在基礎建設領域的發展與創新的能力;對於沿線國家而言,可以與相關國家的中長期發展規劃對接,先落實易行、可行的方案。此外,除了亞洲基礎建設投資銀行之外,中國還成立絲路基金,專項給予相關的基礎設施建設提供不附帶任何政治條件的金融支撐。中國在歷經百餘年的苦難、在備受列強的剝削欺凌之後,刻苦奮力自強而完成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成就。對於自古以來就是老鄰居的沿線國家,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中國完全可以感受欠發達國家人民心中的苦。要改善這種困境,首先就是要完善基礎設施,一帶一路倡議正是體現天下一家、世界大同的理念。
至於海上絲綢之路,現階段的重點仍然放在幫助沿線國家改善港口設施、提高營運能力,然後在相關港口附近廣設工業園區或自由貿易區,像希臘的比雷埃夫斯港原本負債累累,經中國承包之後,逐漸轉虧為盈,重新扮演起重要商港的角色;像中巴經濟走廊出海口的瓜達爾港的第一期工業區、緬甸皎漂港的經濟特區,也都在中國的幫助之下開始營運。遙想六百年前,鄭和的寶船艦隊七下西洋,足跡涵蓋東南亞、印度洋,以至東非,在這廣大的海域,翦除海盜、保障貿易安全,促進地區繁榮,更被讚譽為和平艦隊。如今,海上絲綢之路因為中國的加入,將對沿線國家港口的繁榮、經濟的發展,再次發揮深遠的影響。
令人遺憾的是,隨著明王朝海洋政策的改變,由開放走向閉關鎖國、執行嚴格的海禁政策,使得中國與風起雲湧的大航海時代潮流脫鉤。今天所說的全球化就是以大航海時代揭開序幕的。1492年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宣布美洲為西班牙王朝所有;隔年(1493年),羅馬教皇下詔將地球分給西班牙和葡萄牙。葡萄牙人達伽瑪在1498年發現非洲南端的好望角,爾後到達東非的摩加迪休,正是鄭和下西洋的最西端;自此以後,葡萄牙人就沿著鄭和的老路東進,在1511年消滅了麻六甲王國,1523年抵達中國的廣東,再航行到日本的長崎,在海上絲綢之路上建立起葡萄牙鎖鏈。葡萄牙人率先開啟了從西歐前往印度、遠東的新航道,緊接而來的則是西班牙人與荷蘭人。荷蘭地區原為西班牙的屬地,後因爭取宗教信仰自由而與西班牙進行了長達八十年的戰爭,直到1588年西班牙的無敵艦隊被新興的英國打敗,並於1648年簽訂西伐利亞條約,才正式承認荷蘭為主權獨立的國家。自此而後,神聖羅馬帝國的影響力逐漸式微,而西歐新興的民族國家則競相投入海外殖民地的爭奪,導致非洲與亞州在大海沿岸地區的人民開始了長期被殖民、奴役的歲月,這與鄭和寶船艦隊所帶來的友誼、和平與繁榮,成為明顯的對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