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盛成佑 安徽合肥 農業科技教育
最近去小崗村公差,工餘在村內各處轉了轉,看到各自然村莊的公共場所及宣傳欄內均貼有《小崗村村規民約》,電腦設計,彩底黑字,很醒目。一天晚上,在村委會前的廣場邊,就著路燈,手抄一份,其曰:
咱小崗,是寶地,將你我,來養育;大包幹,誕生地,敢首創,繪新績;愛國家,愛集體,跟黨走,志不移;勤學習,守紀律,寬待人,嚴律已;公益事,多出力,公家物,要愛惜;破舊俗,立新意,婚喪簡,不挑剔;按計劃,來生育,生男女,都福氣;尊長輩,習禮儀,鄰里間,和為貴;講衛生,環境美,重環保,建樂園;勤勞作,務正業,帶好頭,共富裕。學沈浩,勇創新,當優秀,爭先進;建設好,四型村,本公約,要牢記。
這個公約,既講了生產生活、愛家愛國、學英雄趕先進,也倡導了傳統美德和健康的風俗習慣,仿後梁周興嗣《三字經》文體,三字一句,四句一層,大致押韵順口,文字樸素、貼近農民生活,既具傳統美德,又寓時代意義,易懂好記,便於實行。這個公約從內容到形式都比較完美。小崗村是中國改革第一村,因而,這個公約也可說是中國改革第一村的村規民約了。
依法治國,努力建設法治型國家是我們黨的一貫目標。同時,也要堅持以德治國,努力將我們的民族打造成一個道德高尚的文明禮儀之邦,兩者相輔相成,不可偏廢。道德,是勞動人民千萬年來形成的處人處事的哲學,它來源於生存、信仰和宗教,是人民實行自治的行為規範,具有最廣泛的民意。無疑,村規民約屬於道德範疇的一種,它沒有強制性,但它“潤物細無聲”的潛移默化的長效機制和自我約束互相監督的作用是法律、法規和政策等無法替代的,是以德治國的重要方面,不可小視。
法律,是國家的意志,具有強制性質,但它是以(傳統)道德或曰鄉規民俗為基礎制定出來的,它是道德的概括和升華,也體現了道德的與時俱進性。如果某地或某個國家出台了一個法律或法規,且這個法律或法規又與這個民族或這個地方的道德、鄉俗習慣相嚴重違背,那麼這就是個失敗的法律、法規,這個法律不但不能治國,還會亂國。所謂“民意不可違”,這個“民意”就是指這個民族的道德或傳統道德。
道德是法律的基礎,法律是道德的升華,它們是互相依存的關係,也就是說,一個是“下里巴人”,一個是“陽春白雪”,即普及與提高的辯正關係。沒有道德這個“基礎”,法律就無從生根,法的大廈也立不起來。道德和法律除了具備上述關係外,它們還有另一個關係,即反比例關係。一個國家其民族的道德水準越高,其法律制定的數量就越少,其文字也越簡約;反之,一個國家的民族道德水準越低下,他制定的法律就會越多、越細。據說西方某些國家的吃喝拉撒及父子親屬、人情往來等方方面面都有法律和法規的規定,這要花多少時間去記去背呀。法律越多越細,違法者就越多,打官司的人就越多,所以就催生了西方律師業的發達,由這些人專門對浩如煙海的法律法規去記去背、去辯論去游說,這個行業不但人數多,而且據說很吃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