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6月29日電/“神九”與“天宮”對接,地面上的中國人一片歡騰,同時也有人提問:花這麼多錢,發射那麼大一個鐵疙瘩、送兩三個人到幾百公里的高空呆一兩周,其實際意義在哪?這個問題在此前八次神舟發射,以及“天宮”、“嫦娥”上天時,每次都在重複。老百姓提這個問題,指的是其象徵性意義背後的現實考量:它上天後,將來能給出多大的科學發現?
華聲在線刊文稱,此前中國航天員在太空中所做的科學實驗,最廣為人知的便是所謂“太空育種”,這類“中國特色”式的成果廣受詬病,方舟子便曾批判:“所謂‘太空育種’並不比地面育種更有優勢,反而占用了寶貴的航天資源,完全是一種炒作,因此對之應該全盤否定。”中國未來圍繞著“天宮”一號、二號及三號的航天計劃,其科學意義可以對比此前的和平號空間站及國際空間站。
前蘇聯的和平號空間站是人類首個可長期居住的空間研究中心,1986年發射升空,建成後整體重達137噸,共有5個專業實驗艙,分別是天文物理艙、服務艙、晶體艙、光學艙和自然艙,用於天文觀測、對地觀測、材料實驗與加工、生物醫學實驗等。
由於和平號空間站建於“哈勃”發射之前,對於天文物理觀測來說有顯著優勢,因其避免了地球大氣層的干擾,“能見度”更高,且可以24小時不間斷觀測;另外,它在微重力環境下所做的材料學及生物醫學科研也取得了一定成就。但客觀評價,和平號空間站所取得的成就,並不見得顯著超過地面上那些花費更少得多的同類實驗室,從性價比來說,和平號空間站顯然極差。和平號空間站最大的成就,是驗證了人類長久在太空連續生活時可能出現的身體狀況變化俄羅斯宇航員波利亞科夫創造了單人連續在太空飛行438天的最高紀錄。
到了國際空間站時期,情況發生了一些變化。此時因為有了“哈勃”,空間站用於太空觀測方面的優勢已經失去,其他方面的試驗照做,但因和平號空間站在前,微重力環境下的同類科研,價值進一步下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