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郭巍青:面對土壤污染 政府假話真話都不說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3-03-11 09:29:05  


  中評社北京3月11日電/領導們經常喜歡說一句話,叫做“守土有責”。也就是要求大家把自己的工作看得像保衛國土一樣神聖,一樣責任重大、不容有失。這樣來提升責任感,當然沒錯。不過糟糕在於,從普通人的日常生活角度來看,真實意義上的大片國土,其實已經“淪陷”了。“守土”二字,現在變得令人尷尬、沉重和酸楚。

  南都週刊報道,這裡說的“淪陷”不是說外敵入侵攻城略地,而是說土壤污染。農藥、工業污水和生活污水、重金屬、垃圾,甚至放射性材料等等,經年累月在地表和地下堆積滲透,發生各種物理與化學變化。這一切像鬼子悄悄進村,“打槍的不要”。結果是家園被破壞,帶來各種風險,例如食品和水被污染,癌症發病率上升。這樣的情形表明,國家安全的概念內涵已經發生重大改變。遙遠的釣魚島歸誰,是傳統的國家安全問題,與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幾乎沒有直接關係。而土壤污染卻令人驚覺,如果土地和環境不可遏止地被毀壞,那我們的生活和健康都已經不安全。

  按照馬斯洛的需求層次模型,溫飽問題解決後,人們需要安全。這是一種普遍的心理動力,大家迫切想知道,哪裡是“淪陷區”?哪裡才安全?

  北京律師董正偉向環保部申請公開全國土壤污染數據信息,等於在問這個問題。然而環保部的答覆卻是不予公開,理由是這個信息屬於“國家秘密”。此言一出,輿論大嘩,都覺得這太不合常理,太荒謬了。這豈不等於說,在與環境污染的戰爭中,哪裡是“淪陷區”,環保部知道,但不告訴你。本來,避開危險,尋求安全,是人的一項本能。而德國當代社會學家烏爾裡希.貝克說過一個激進的觀點:在複雜社會中,由於信息壟斷和知識壟斷,公民無法對自身處境之危險與否做出判斷,其判斷的能力和權利被剝奪了。環保部的回答,證明貝克是對的。

  平心而論,以“國家秘密”的說辭做擋箭牌,不是因為環保部官員比其他官員更加官僚,或者更沒有良心。之所以不願意公開污染數據,無非還是擔心引發公眾恐慌和社會動亂。然而歷史經驗證明,隱瞞信息才會給公眾帶來更大的風險。

  2003年的“非典危機”中,當時的衛生部長在疫情與死亡人數上公開說假話,還拍胸脯承諾安全。這樣做的動機是避免社會恐慌,實際結果卻是導致更多的人在無知中被感染,疫情擴散,死亡更多。前車之鑒,今天在土壤污染問題上,環保部並不打算說假話,污染是不能否認的。但是把污染數據當做國家秘密,表明環保部也不打算說真話。十年之間,政府在信息公開問題上“看起來”有進步,實際的進步大概只有一厘米。

  環保部本來是推動環境信息公開的旗艦,也做過大量的積極努力,為什麼現在變得保守起來了呢?一個推測是,土壤污染以及其他污染的情況已經太嚴重,各種連鎖後果難以估計,自己都被嚇住了。如果真是這樣,那就證明了,沒有信息公開,沒有公眾知情權,沒有全社會的關注和監督,污染將不可控制,只會愈演愈烈。所謂避免社會恐慌,就變成了擊鼓傳花的時間遊戲。每個人都知道,“那個後果”必定出現,但每個人的策略都是往下傳遞。

  現在的情況是,面對土壤污染造成的“國土淪陷”,政府部門既不說假話,也不說真話,大家都玩擊鼓傳花。這樣一個困局,究竟有沒有可能打破、怎樣才能打破呢?

  應當承認非常困難,積重難返。但是,至少有兩個方面,我們應該努力。第一,盡快公開土壤污染數據。環保部和國土部於2006年開始組織了全國範圍的土壤污染調查,調查已經結束。由於事關人民的切身利益,這個調查數據應該對公眾公開。如果說,為了保證結論的科學嚴謹,還需要時間對數據做更多的研究分析,這是可以理解的。但也應該公開進程信息,讓大家知道整個時間表和路線圖。

  第二,堅決阻止土壤污染狀況的進一步擴大與惡化。這不妨借鑒香港對奶粉問題的處理經驗:一切措施,優先尊重媽媽的利益和感受。在涉及土壤污染的問題上,存在著“最脆弱群體”,最容易受損害。必須優先尊重他們的利益和感受,才有可能阻止進一步污染,並贏回時間,處理已有的污染。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