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7月16日電/ 7月10日,以軍裝甲車在以色列與加沙邊境集結。當天早上,以色列軍隊加大對加沙地帶的空襲力度,造成8人死亡。與此同時,控制加沙地帶的巴勒斯坦伊斯蘭抵抗運動(哈馬斯)向以色列特拉維夫發射了兩枚火箭彈。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9日發表聲明稱,以軍代號為“護刃行動”的軍事行動將繼續加大對哈馬斯和加沙地帶其他武裝力量的打擊。新華社/基尼圖片社
文/木春山
以色列空襲加沙地帶的巴勒斯坦武裝組織哈馬斯,中東局勢驟然緊張。與美國和西方對此問題高調報道不同,中國官方的態度顯得頗為低調和謹慎。但是中國網民卻這一並不新鮮且“遠在天邊”的爭鬥表現出乎尋常的熱情。背後有什麼“秘密”?
揭開秘密首先要了解中國對巴以關係的態度。其實巴以數十年的衝突中,中國從未置身事外。毛澤東時代的中國對巴勒斯坦採取了一邊倒的支持,毛澤東、鄧小平等老一代領導人幾乎是無條件支持“中國人民的老朋友”阿拉法特的解放事業。巴解組織從中國獲得了大量的資金和武器。這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直接介入中東事務。所有這些,除了中國理想主義外交的正義底色之外,就是中國政府的政治考慮:巴勒斯坦背後有著龐大的阿拉伯選票,以及中國立場可以換回在第三世界的巨大影響力;在此背景下,儘管以色列是中東地區第一個承認新中國的國家,但中國對以色列的橄欖枝一直沒有接過,兩國在1992年才建立外交關係。
70-80年代中後期的10年間,改革開放的中國開始拋棄意識形態外交,逐漸和以色列走近。原因很簡單,以色列的武器曾幫助中國抗擊越南,以色列的先進科學技術和資金滿足了中國的發展需求。至今中以軍事交流和經濟合作,依然是兩國交往的兩大支柱。相比之下,政治合作就顯得有些流於形式。但中國在巴以衝突中的立場從過去的一味抨擊以色列,漸漸轉換到中立與中庸。巴人雖有不滿,但也隻能接受變化中的中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