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傳統基金會舉辦中國經濟研討會 中評社記者 余東暉攝 |
中評社華盛頓3月17日電(記者 余東暉)美國經濟學家認為,從中國經濟規模和人民幣國際化進程看,人民幣最終成為國際儲備貨幣,與美元競爭是不可避免的,但在實現這個目標的過程中,中國還有很多事情要做,尤其是在開放資本市場方面。
外媒報道:中國國際支付系統(CIPS)正在選擇30多家中外資銀行進行測試,可望於今年9、10月間正式開通,這個系統將便利國際上使用人民幣結算,將是人民幣國際化邁出的重大步伐。
在華府智庫“傳統基金會”日前舉行的中國經濟研討會上,中評社記者請教美國學者如何看待中國這個最新舉措,是否擔心人民幣挑戰美元在世界上的主導地位?
“卡托研究所”負責貨幣研究的副主席、中國問題專家道恩(James Dorn)指出,這是中國邁向人民幣國際化的“聰明”一步,中國也在做其它許多事情來推動人民幣國際化,他們宣布要進一步開放金融市場,增加資本流動自由度,推進人民幣的完全可自由兌換。香港正在配合這個進程,外國也加入這個進程。這是人民幣國際化和中國進一步開放資本市場的重要建設性步驟。他認為,中國只會是漸進式地開放資本市場,中國1978年以來開放的實踐證明這種手法很管用,他們完全清楚可能面臨的危險。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教授、前世界銀行駐華官員鮑泰利(Pieter Bottelier)表示,這是人民幣在國際上有更好用途的重要基礎設施建設,有其經濟和政治上的目的。現在中國主要靠貨幣互換系統,而新的支付系統在技術上很難,如果能夠正確實施,將令人民幣國際化更容易推進。他說:“考慮到中國經濟的規模,人民幣會成為美元的競爭者,成為國際儲備貨幣,也許需要10年、20年,但這是不可避免的。”
“傳統基金會”高級研究員、亞洲經濟問題專家威爾遜(William Wilson)分析,人民幣要成為國際儲備貨幣,需要滿足3個條件:第一,是全球主要貿易體;第二,貨幣價值穩定,人們對之有信心;第三,資本賬戶開放。前兩者中國已基本滿足,但第三個中國還沒做到。他認為,中國在開放資本賬戶之前要先實現金融領域的自由化。美元在金融危機中並沒有失去作為國際主要儲備貨幣的重要性。
“傳統基金會”高級研究員、亞洲項目主任羅曼(Walter Lohman)指出,在華盛頓中國經濟問題經常有政治意涵,但人民幣匯率不應當成為你贏我輸的政治“足球遊戲”,不應當過多地從地緣政治角度去看待人民幣國際化的問題。他認為,人民幣成為國際儲備貨幣對美國或許是好事,這更有利於恢復美國的財政秩序,因為美元作為國際儲備貨幣,美國失去一些貨幣政策調整的好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