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察哈爾學會經常舉辦各種交流活動,是大陸重要的外交與國際關係智庫。 |
中評社香港6月1日電/中評社北京記者站副主任、中評智庫基金會助理研究員徐夢溪在中評智庫基金會主辦的《中國評論》月刊3月號發表專文《文在寅訪華背後的一支非官方力量——專訪韓方明:察哈爾學會是怎樣煉成的?》韓方明在轉訪中表示:“我有信心和我的團隊一起,讓察哈爾學會繼續向前發展,真正實現我們的願景,就是成為國際知名的、有國內影響力的、一流的外交與國際關係的智庫。其實經常有人問我想把學會辦成什麼樣,我也曾在不只一個場合半開玩笑地講,我的夢想就是,我死後三百年,這個機構還能存在。就像布魯金斯學會在布魯金斯先生離開後依然存在,而且多年都是全球智庫中排名第一。我想即便我們無法把布魯金斯學會作為一個對標,至少也可以作為我們未來發展的榜樣和楷模。”文章內容如下:
韓國總統文在寅2017年12月成功訪華,讓近一年來由於“薩德”問題而深陷低谷的中韓關係重回正軌。在文在寅訪華前夕,一家中國智庫被媒體不斷提起——察哈爾學會。
此訪來之不易,是一年來中韓兩國通過官方和非官方渠道不斷斡旋的結果。在這一關鍵時期,作為中國非官方的外交與國際關係智庫,察哈爾學會活躍在中韓兩國之間,開展了多場公共外交活動,與韓國政府、議會、智庫、企業廣泛交流,助力兩國關係撥雲見日。
察哈爾學會的努力得到了韓國方面的認可:2017年10月,韓國新任駐華大使盧英敏抵京,向學會秘書長張國斌遞出自己就任後發出的首張中文名片,成為學會促進中韓溝通的成果的一個重要標誌。
學會在推動中韓關係回暖中體現了重要的影響力,被媒體評為向智庫參與外交提供了一個“察哈爾樣本”。但學會的影響力卻不限於此,近些年來,學會團隊在“一帶一路”、能源外交、宗教外交、喜馬拉雅區域研究方面不斷鋪開,廣泛吸納人才,相繼設立了六個研究中心並組織專項研究,力求從理論和實踐兩個層面發力,為國家制定政策提供智力支持。
中國評論通訊社就此採訪到察哈爾學會會長韓方明,聽他講述創辦學會的經歷和為學會未來發展規劃、探究“察哈爾樣本”背後不為人知的故事,以及在智庫建設風起雲湧的時代,他對中國智庫的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