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講座現場 |
中評社北京5月16日電/全國台研會副會長汪毅夫昨日在寧波大學名家系列講座“做人做事做學問”上講到自己二十多歲時曾經在廈門郵電局當郵遞員,工餘時間就到廈門圖書館看書。汪毅夫說,當郵遞員的日子裡,因為有學術追求,再苦再累再煩心裡也是愉悅的。
1974年歲暮,汪毅夫從插隊的農村調回廈門,在廈門郵電局先後當搬運工和郵遞員。一身綠裝,包括帽子。工餘時間,他就到廈門圖書館看書,認識了從館長老喬到門衛老王的所有人,也認識了當時無業也常在圖書館看書的廈門大學名教授李拓之。作為一名郵遞員,汪毅夫幾乎每天給當時也是無業、也是廈門大學名教授的李景禧送報時或送信送匯款。
李拓之教授、李景禧教授在逆境裡仍然不失學者的尊嚴和風度,仍然不放棄學術追求,給汪毅夫留下深刻的印象。“當郵遞員的日子裡,因為有學術追求,再苦再累再煩心裡也是愉悅的。”汪毅夫說。
汪毅夫當老師後,曾在課堂上對打哈欠的學術說:“我從小生長在美麗的廈門。有一段時間,任何人給我寫信只要寫‘廈門市汪毅夫收’就可以了。因為那時我是郵遞員,我的工友全都認識我。”聽到這裡,課堂氣氛一下子活躍起來。
在這一段快樂的時光裡,汪毅夫讀書的主要成果有《魯迅在廈門若干史實考》等。
1978年,汪毅夫考取福建師大中文系。報到的那天,他的鼻梁上架著1200度的眼鏡,低頭在報到册上“吳小玲,女,20歲”一行下寫“汪毅夫,男,28歲”。
抬起頭,汪毅夫看到一臉稚氣的吳小玲同學。顯然,吳小玲對他嗅著紙片寫字的情形印象深刻。
學習的機會失而複得,汪毅夫和他的同學們百般珍惜,競賽似地遲睡早起,在圖書館搶先占位,莫不以陳景潤為榜樣。大一時,學校批准部分同學免修部分科目,汪毅夫也有了更多時間泡圖書館,翻看館藏各種學術期刊的目錄並選看其中的文章,他從中學會選題並深知選題決定研究方向和研究前途的道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