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2月26日電/金融業與貨幣打交道,天然面臨著較高的道德風險、操作風險,必須始終堅持依法經營、合規操作,不能胡作非為、突破底線
要不斷創新方式方法,推動法治宣傳教育常態化制度化,讓金融從業者真正秉承合規理念、強化合規意識、堅守合規經營底線
宣讀起訴狀、答辯、舉證、質證、辯論……江西撫州南豐縣,一場以金融借款合同糾紛案為素材的模擬法庭在當地一家銀行舉行。法院工作人員擔任審判員,銀行職工分別扮演原告、被告角色,高度還原庭審全過程,為現場觀摩的60多名金融機構代表上了一堂生動的法治課。各地生動的普法實踐,引導廣大金融從業者依法合規開展工作,為推進金融法治建設提供助力。
“法者,天下之准繩也。”金融業與貨幣打交道,天然面臨著較高的道德風險、操作風險,必須始終堅持依法經營、合規操作,不能胡作非為、突破底線。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推動金融高質量發展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積極培育中國特色金融文化”,其中一個重要方面就是“依法合規,不胡作非為”。新時代以來,從強化反壟斷、防止資本無序擴張、依法將各類金融活動全部納入監管,到建立金融領域定期修法協調機制、推進金融領域修法工作進程,從夯實債券市場法律基礎、持續加大對違法違規行為打擊力度,到嚴厲打擊非法集資、加強金融監管執法等,我國金融法治建設扎實推進。充分發揮法治的引領規範保障作用,不斷增強金融從業者法治意識、合規意識,才能為我國金融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蘊含豐富法治思想和深邃政治智慧。“不別親疏,不殊貴賤,一斷於法”“雖有巧目利手,不如拙規矩之正方圓也”“奉法者強則國強,奉法者弱則國弱”,無不體現著對法律、規則的重視。金融領域是強監管、重規則的領域,金融運營特別講究依法合規。回顧歷史,我國古代票號能穩健經營,就離不開嚴格的內部管理制度:票號的掌櫃和店員之間相互監督,東家和股東也會定期督查,以防出現內部紕漏。今天,實現金融高質量發展,更需要金融機構和從業人員嚴格遵紀守法,遵守金融監管要求,自覺在監管許可的範圍內依法經營,不能靠鑽法規和制度空子、規避監管來逐利,而要讓尊崇法律、敬畏規則、依法合規經營成為思想自覺、行動自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