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沈思著回憶起1996年參選“總統”,陳履安強調,不贊同“戒急用忍”是他參選主因。(中評社 周怡倫攝) |
中評社台北12月3日電(記者 周怡倫專訪)台灣前“監察院長”、辭修高中董事長陳履安有句名言,“一不立傳,二不寫回憶錄”。他在接受中評社專訪時說:“對過去的事,我近年來很少回顧。”兩小時的專訪中,陳履安首度談起1996年,參選首屆民選“總統”的過往,其關鍵在“戒急用忍”政策,和中國大陸畫清界線,那是個“鎖國”的時代,台灣格局變小了!
陳履安,1937年生,浙江青田人,歷任“教育部”技術及職業教育司司長、“教育部”次長、“國科會主委”、“經濟部長”、“國防部長”(“中華民國”首位文人“國防部長”)、“監察院長”。
陳履安說:“1989年我在‘經濟部’的時候,那時候大陸已經逐漸開放了,我們就制定政策,要怎麼來幫助大陸的經濟發展,計劃在沿海設立七個工業區,而且考慮到結合台灣企業家,去中國大陸幫助他們,做一些在經濟上、國際上接軌的各項工作。台灣有這方面非常專業、跟國際接軌的人才,無論是交通運輸、航空、核能、能源,各方面的,跟國際上談判、採購、交易,無論是實務上的,法律上的,台灣有充分的人才,希望能夠對中國的起飛,可以實質地參與,可是這些建議,都沒有被採納。”
陳履安表示,那時候李登輝提出要“戒急用忍”,要畫清界線的作法。他說:“我到‘監察院’之後,接著我的兩位‘經濟部長’(即蕭萬長及江丙坤),都來看過我,希望我再向決策者(李登輝)再去談一談,這表示當時的‘經濟部長’也都知道,大家都看著中國的發展,他跟台灣的前途有密切的關係,可是也都沒有被(李登輝)採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