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老保釣故事四 :火種不熄滅繼續傳愛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2-08-30 00:38:24  


為了完整保存釣運歷史,台灣清華大學成立釣運文獻館。(圖/台灣清華大學書圖館)
 
  也因此,1979年中美建交後,一群在美國的教育和科技界的學人,多半是保釣運動的朋友,開始成立ECC,喬龍慶就努力呼籲農村教育的重要,直到1987年起,ECC工作轉向改善農村基礎教育,啟動了認助中國鄉村教育專案。

  當時任"滋根基金會理事長"的楊貴平說到,台灣到美國的留學生,從小到大,接受的是菁英教育,問題是,菁英教育的路也不好走,要拼命讀書拿博士,接著要買車、買房、娶老婆嫁老公,努力當"人上人"。

  接觸到風起雲湧的社會運動,讓這群菁英者對長期認同的自我為主,開始反思,尋找新的人生意義,終於,1980年代以後,這群人陸續離開了學校,每個人都有了自己的工作和自己的家庭。

  楊貴平說,因為保釣的影響,總想為這個社會做一點事的火種,始終在心裡沒有熄滅,到底能夠做甚麼事?大事做不了,大概還可以做小事,我想,這就是後來的滋根提倡"做小事"和"做實事"的開始。

  當時保釣積極份子董叙霖在聯合國工作,他參加聯合國的"百分之一基金會",這是聯合國一些員工自發地組織起來,把他們每年百分之一的收入,用來支持發展中國家小型項目的一個組織,"也許可以用同樣的經驗成立一個組織,聚少成多,做小事,做實事",這就是滋根基金會成立的背景。

  1988年,楊貴平找了一群保釣老友,包括居乃虔、李騰芳、董叙霖、劉虛心、曹宏遠、李慧儀、陳立人等,湊足3000元,就是開始的老本,選擇"以人為中心,可持續發展"當基金會的願景。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