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保釣珍貴史料保存在台灣清華大學圖書館。(圖/台灣清華大學圖書館提供) |
當1971年9月在美國密西根州安娜堡(Ann Arbor)舉行的國是大會結束,左右兩派分裂,"同志分手說再見",老保釣在兩岸各自發展,中國大陸有所謂"台灣同學會"的誕生,台灣也有愛盟聯誼會的成立。
台灣為例,愛盟後來成立"迎接自強年協會"、推動"愛鄉更愛國"運動,以及團結自強協會,又發展成為"中華民國反共愛國聯盟",以及"新國民黨連線",接著又變成新黨,1987年台灣政府開放大陸探親,愛盟一貫的反共、反台獨、維護中華民國的理念,在大和解時代又賦予新的使命。
文化大學副教授楊祖珺,在大學的校園中,唱了瓊貝茲(Joan Baez)等反戰歌曲,意外接觸到台灣留學青年在保釣中覺醒的青年愛國意識,以及老左精神場域,接著加入反對運動,她在書中提到,保釣所能翻攪的,正是過去、現在與未來都可能持續存有的動力與能量,對她來說,保釣是以動詞的樣態存在的。
楊祖珺歸納1970年的保釣影響性,用了很棒的註解,她說,力量的匯集,促成了現象,力量本身,卻不可分辨清楚自己的面貌,看來相似的現象,也因為促使它們浮現的力量各異,出現完全不同的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