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蔣公紀念堂的前身,是大溪公會堂。(中評社 黃文杰攝) |
陳炳臣告訴來訪的賓客,當年老蔣站在志清亭的位置,感覺好像奉化溪口妙高台,崖邊崩塌危險,因此指示要好好整理,也有了現在觀景美地。
老蔣來台灣下榻地點,就是大溪公會堂,這棟建築最早建於1921(大正10)年2月,以作為地方民眾的集會活動中心,1923(大正12)年4月25日,日本裕任仁皇太子派“御使差遣”〈即侍從官〉前往角板山巡視,此御使便以此處作為中午進餐與休憩的場所。1932(昭和7年)大溪公會堂的主體建築改建成現今的洋風式樣。
陳炳臣說,這種“辰野式”建築,代表權威式建築,除了大溪公會堂外,包括新竹市政府、日據時代台灣總督府也就是現今“總統府”等建築都是,“辰野式”建築的特色,非富即貴,中間砌磚,橫直斜砌交融,慢慢看很耐看,光復後曾改名為“中山堂”,後來成為蔣家官邸和行館建築,統稱“大溪賓館”,直至老蔣去世才與一旁行館改稱“蔣公紀念堂”,開放參觀。
真正的“蔣公行館”位置,是日據時代大溪公會堂的寢室與廚房,1950年時改建為磚造平房,斜屋頂上鋪上日式黑瓦,外觀看來十分僕素,內部包含會客室、餐廳、廚房、蔣宋臥室及老蔣書房,每個房間都有大理石壁爐,具有濃厚西洋味。
陳炳臣說,蔣宋美齡罹患有異位性皮膚炎,很怕冷與潮濕,因此現在可以看到,屋內有五處壁爐,相對在屋頂,可以找到五處白色煙囪,房屋設壁爐,緯度較低的亞熱帶台灣仍是少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