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桃園大溪三級古蹟齋明寺旁,法鼓山增建禪堂等建築,搭配百年樟樹,典雅素樸禪風,摘下2012年台灣建築獎首獎。(中評社 黃文杰攝) |
中評社桃園1月10日電(記者 黃文杰)2012台灣建築獎首獎頒給“大溪齋明寺增建計劃”,讓外界注意到,三級古蹟的齋明寺,百年古剎旁邊,竟然蓋出充滿簡樸禪風的禪堂、齋房等建築,新舊建築調和相當棒,成為桃園甚至北台灣最優美的禪修中心,因為鄰近桃園國際機場,法鼓山更期許有朝一日,成為國際禪修中心。
這座宗教禪修新聖地,建築首獎得獎後,依舊保持低調,讓人幾乎忘了桃園大溪,竟然有如此建築優美的地方,中評社記者透過前大溪公所秘書林首安排,找到齋明寺增建工程總幹事江金曄親自導覽,揭開許多不為人知的貼心設計與神秘面紗。
說起大溪齋明寺,很多人印象百年古剎,從清朝至今約160多年,建築特局為閩南式合院,外觀豐富彩繪雕刻裝飾,寺內保存許多佛像木雕字畫及文物。
1999年,法鼓山的聖嚴法師接棒為第七任住持後,齋明寺有了重大改變。
江金曄說,提到齋明寺,必須分成兩部分來解釋,傳統的建築被認定三級古蹟,早在2001年就開始進行古蹟調查研究,直到修復計劃通過桃園縣文化局審議,2005年8月開始動工修復,採用“點工自備料”施工法,可以有效控制品質以及維持進度,當時學者也建議,古蹟修復應該涵蓋硬體建築及軟體文化的意涵,因此趕在施工前,完成傳統裝飾調查,這是最大特色。
“我們希望寺廟,不是只有燒香拜拜!”江金曄說,為了讓齋明寺能深化文化意涵,許多寺廟空間都拿來當展示空間,把所有文物歷史,甚至屋瓦泥塑修復的剪粘彩繪等概念,教育給下一代,當然古蹟大廳本身不大,就會遇到信眾禪修沒有足夠地方使用,進而有所謂的“齋明寺增建計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