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4月21日電(特約作者 曾建豐)所謂政治診斷,就是對已發生的某一重大事件進行分析與評估,找出其中的政治因素(如背景、動機、影響等),並就其性質做出評判。今年3月、4月間發生在台北的“反服貿運動”,歷經“318占領‘立法院’”、“323攻占‘行政院’”、“330凱道集會”、持續占領“立法院”等幾個階段,最後在4月7日宣布退場,至4月10日晚正式退出“立法院”為止,歷時24天。這一事件引發島內外媒體和輿論的廣泛關注,然而,各界對此次運動的評價卻大相徑庭,僅從與事件定性相關的稱呼看,就有“學生運動”、“公民運動”、“社會運動”、“示威活動”、“政治抗爭”、“暴力事件”等等,不一而足,對其意義與影響的評價也呈現正反兩極化的差異。本文透過政治診斷,認為此次“反服貿運動”本質上仍然是島內朝野兩黨之間的一場赤裸裸的政治鬥爭,其對未來台灣政治、經濟、社會以及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均將產生負面影響。
一、“學生運動”只是表象,實則是政黨惡鬥
雖然此次運動自始至終看似均由學生主導,島內多數媒體也因此稱之為“反服貿學運”,但如果深入研究,便不難看出,學生運動只是表象,實則仍然是國、民兩黨之間的政黨惡鬥。
首先,運動的“總指揮”和“現場教練”均為民進黨人。據台灣媒體披露,此次運動的“學生領袖”均為民進黨籍,可以稱之為不折不扣的“職業學生”。林飛帆,3月18日夜闖“立法院”總指揮之一,民進黨前主席蔡英文2012年“大選”時,其為宜蘭競選總部青年軍,“黑色島國青年陣線”及反媒體巨獸青年聯盟召集人,台大政治所研究生。陳為廷,夜闖“立法院”總指揮之二,2012年“大選”時,擔任蔡英文苗栗競選總部青年後援會會長,清華大學社會所研究生。魏揚,3月23日夜襲“行政院”並自稱總指揮,“黑色島國青年陣線”總召,“小英教育基金會”實習生,曾在民進黨“立委”姚文智辦公室實習,清華大學社會所研究生。黃鬱芬:民進黨籍,清華大學社會所研一學生,“318占領‘立法院’行動”發言人。同時,在整個運動的過程種,一直有一批為學生們出謀劃策、進行“現場教學”的教授,如:姚人多、李明璁、吳豪人、廖本全、張錦華、洪貞玲、簡妤儒、祝平次、陳明祺、謝煜偉、藍佩嘉、陳妙芬、張聖琳、吳叡人、黃順星、邱花妹、陳俊宏等等,這些“現場教練”也清一色為民進黨籍,似乎也可以稱之為“職業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