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3月16日電/隨著筆墨紙硯逐漸淡出日常生活,書法更多地由文人書房走向展覽大廳,實用性讓渡於藝術性,書寫的形式與內容都發生巨大改變;同時,在現代藝術思潮的影響下,出現了抽象、變形、誇張、拼貼、拆解等形式的所謂“現代書法”,往往令普通人難以理解,也令許多書法愛好者對書法的評價標準生出困惑。
價值判斷面臨多元考驗
20世紀80年代以來,“書法熱”促進了各種展覽、賽事的盛行,使書法越發成為一種“展廳藝術”。傳統文人書齋或私人雅集講求書卷氣、雅致、點畫精妙,而高堂大廳則更重視結構誇張、空間開合,強調視覺衝擊力,書法的功能也由記錄、傳情達意轉移到裝飾。
伴隨“展廳書法”的盛行,當代書法出現了“雙重性格”——書法中的藝術表現,是自己努力錘煉出來的,但作品中的文字內容卻全是古人的。“空殼書法”與“展廳書法”相伴相生,同時書法商品化,強調價格高低而非藝術價值,使得書法中包含的文化內涵越來越貧弱。
在西方文化思潮以及現代藝術觀念的影響下,一些藝術家將書法理解為“抽象的線條”“最接近現代藝術的形式”,利用書法的空間及線條之美,強調“畫入書法”“實驗書法”等,出現拆解、拼貼、做舊、字體混搭等以書法為媒介的新藝術形式。比如,有些只保留書法的線條之韵律,創作密密麻麻的“亂書”;有些將漢字字形進行拆解重組,變得不可識讀,如同“天書”。這種“書法觀念藝術”試圖探索書法藝術的當代性,在視覺上極富衝擊力,具備強烈的叛逆色彩,也衝破了書法幾千年來的審美定勢,其與書法本身的邊界問題引發許多專家學者的思考。中國書法家協會名譽主席、書法家沈鵬認為當代書法的價值判斷,面臨著多元的考驗。
中國美術學院教授曹意強認為,從事現代書法藝術研究的人身上其實肩負了雙重使命:第一層是延續傳統書法藝術的命脈,並在與西方藝術及其他民族藝術的比較過程中尋找“現代”書法的意義;第二層則是守住傳統書法的神韵和旨趣,特別是其技術層面的要素,技術、技巧、痕跡是切近傳統、體悟古人之心的橋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