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十四五規劃”及兩岸從融合到統一的路徑與方向
http://www.CRNTT.com   2022-04-19 11:16:09


 
  三、“十四五規劃”中兩岸融合發展的最新意義

  在掌握了融合發展的基本內涵以及融合發展與和平發展的辯證關係之後,我們再詳細琢磨“十四五規劃”有關措辭,再與“十三五規劃"進行對照,就會非常清晰地發現其中的不同意義:

  第一,融合發展的意涵不同。“十四五規劃”首次在規劃中提出了兩岸關係雙發展概念,而“十三五規劃”中,融合發展還是局限在經濟範疇,祇提出了“促進兩岸經濟融合發展”,並沒有與和平發展並肩而立。“十四五規劃”則不然,融合發展成為了統馭兩岸關係全局的指導思想。

  第二,融合發展的意度不同,“十四五規劃”首次在規劃中提出了“中華民族經濟”的概念。“中華民族經濟”是習近平的兩岸經濟觀核心內涵,兩岸經濟關係的定性是同屬“中華民族經濟”。這樣的定性最大的作用就是使兩岸經濟合作得以排除兩岸政治分歧的最大干擾、排除國際不明朗因素的最多干擾,從而得到大發展大繁榮。從兩岸現實情況來看,“中華民族經濟”的結構和機制已經成形。兩岸經濟的屬性得到明確,當使兩岸共同利益最大化。

  第三,融合發展的意志不同,“十四五規劃”首次在規劃中提出了“致力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要求,這是大陸的“五年規劃”歷史上第一次把台灣的前途命運一併規劃進來了。習近平有一段話可稱為民族復興與兩岸統一關係論述的經典。他說:“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與兩岸同胞前途命運緊密相連。台灣的前途繋於國家統一,台灣同胞的福祉離不開中華民族的強盛。當前,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實現這個目標。對台灣來說,這是福音、是歷史機遇。”從這段話中,可以概括出三個層次的意思:1,民族復興是兩岸共同的事業,不是大陸單方的事業,台灣方面也必須參與其中。2,兩岸統一是台灣的必然歸宿,祇有國家統一了,台灣的前途才能得到保障。3,民族復興一定會實現,台灣也一樣獲得歷史機遇。所以,在處於致力民族復興起步階段的“十四五規劃”,首次在規劃中提出“致力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是習近平對台思想的必然體現、必然落實。

  第四,融合發展的意情不同。“十四五規劃”首次在規劃中提出支持福建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加快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建設。這是明確要求福建要在兩岸融合發展方面先行先試,發揮主導的作用。2021年3月22日至25日,習近平在福建省考察後進一步提出:要突出以通促融、以惠促融、以情促融,勇於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習近平以通、惠、情來促進兩岸關係的融合發展,絕非字面意義這麼簡單,其中反映了習近平獨樹一幟的兩岸利益融合觀。通過研究,我認為:習近平的兩岸利益融合觀的核心內涵給我們的啓示在於:1,兩岸關係不可以忽視利益的存在,不要以為僅僅靠理念就可以推動兩岸關係的發展,要通過兩岸經濟合作使民眾更多地享受到實際利益,擴大兩岸普通民眾的受益面和獲得感。要讓兩岸同胞都參與其中,成為主要的推動力,就必須把雙方的利益融為一體,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直至不分彼此,這樣才會形成合力。2,在兩岸利益融合過程中,大陸需要積極主導,要做到大陸利益優先與台灣民眾分享,大陸還要以穩定性應對兩岸利益融合中的不確定性。3,利益融合不是孤立的,要與經濟融合、文化融合、社會融合、情感融合、價值融合等等有機聯繋起來,利益融合是基礎,融合效應需最大化。兩岸利益融合就是厚植兩岸共同利益。⑤

  很顯然,“十四五規劃”充分落實與體現了習近平的兩岸利益融合觀。

  四、“十四五規劃”予以兩岸融合發展的重大歷史機遇

  完全可以確認,“十四五規劃”之於兩岸關係,是擁有寬闊心胸的規劃,是最具有善意的規劃,是鼓勵兩岸共同成長壯大的規劃,充分體現了習近平的兩岸存在共同發展機遇的主張。

  其一,習近平曾指出,兩岸的歷史機遇就在民族偉大復興將要實現之際,他強調,要珍惜歷史機遇,應該順應民心、抓住機遇,促進兩岸關係發展取得新成果。我們知道,自2016年民進黨重新執政以來,兩岸關係就進入了日趨激烈的衝突期,甚至很有可能在“十四五規劃”中的5年內,兩岸關係不一定會得到完全的改善。顯然,大陸方面並不認為兩岸關係會完全失控,和平發展會完全中斷,更何況“十四五規劃”是走向國家完全統一的重要規劃,當然會跳出就事論事的小格局,必然放眼未來。大陸方面的信心,予以了兩岸和平發展進程穩定性、持續性。這就是兩岸融合發展的重大歷史機遇。

  其二,習近平認為大陸擁有發展機遇,應該與台灣同胞分享。習近平曽說:“我們願意首先同台灣同胞分享發展機遇,願意優先對台灣開放,並且對台灣同胞開放的力度要更大一些。”我們看得到,“十四五規劃”中的任何一項,都是大陸方面主動賦予台灣的機遇,沒有任何一項預設了逼迫台灣交換利益或者懲罰台灣未能交換利益的條件。大陸的坦蕩胸懷,令人敬佩。大陸經濟的持續發展,必然予以兩岸融合發展的重大歷史機遇。

  其三,習近平認為兩岸存在歷史機遇,關鍵在於能否把握。習近平強調:要共同為兩岸歷史機遇而謀、而取之重要性。不能謀者,不知歷史機遇為何,不肯取者白白蹉跎與大陸共同發展的歷史機遇。這是習近平對台灣執政當局的耐心勸告,台灣方面如果執意與大陸的民族復興大方向背道而馳,其結果會如何?現在已經可以看得見了。“十四五規劃”就是展示了兩岸融合發展的重大歷史機遇,端看台灣方面的態度如何。

  其四,習近平還提出了大陸主導兩岸歷史機遇的看法。這表現在習近平首次提出並多次強調的“和平統一決定論”。習近平有一個重要論斷,“即從根本上說,決定兩岸關係走向的關鍵因素是祖國大陸的發展進步”。“和平統一”的決定性因素、最強大的動力在於大陸自身的發展進步,大陸社會的穩定、安泰、繁榮、幸福,對於台灣自然具有強大的吸引力。兩岸歷史機遇就在大陸手中。我們清楚,無論台灣的政黨政治如何對大陸的融合發展大計進行抵制甚至是破壞,大陸都不會為之動搖。通過“十四五規劃”,創造兩岸融合發展的重大歷史機遇,其意義尤為突出。

  五、“十四五規劃”或為構建“融統”新模式打下新基礎

  在討論“融統”新模式之前,我們需要辨識最新一段時期關於統一的提法,現在已經多數用“和平發展、祖國統一”,有些人因此得結論,大陸方面已經放棄了“和平統一”,轉向了武力統一,這顯然是大錯特錯的。因為他們沒有搞清楚,自從中共對台的方針政策定為“和平統一”之後,就是一直在用“統一兩點論”與“和平統一重點論”來判斷與駕馭兩岸關係的:第一點,“和平統一”是兩岸關係中“統一兩點論”中的重點,因為關於採取武力方式一舉解決台灣問題,並未成為中共的主體政策。第二點,但是,在關鍵時刻大陸得以採取武力方式徹底遏制“台獨”分裂行徑,以維護兩岸統一進程不被中斷,則是中共政策必備的底線思維。如果切開兩點,祇談一點,就會變成“一點論”。這樣的主、次矛盾相互聯繫、相互依賴、相互影響,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如果“台獨”鋌而走險,以武力方式解決台灣問題必然轉化為大陸對台政策的重點,武力統一必然替代“和平統一”。這樣的對立統一關係,估計很多人都不清楚。“十四五規劃”關於兩岸關係方面以促發展、促融合為主,但是也明確指出:高度警惕和堅決遏制“台獨”分裂活動。這就是“統一兩點論”的體現。

  國務院台辦新聞發言人朱鳳蓮就“十四五規劃”回答記者問時這樣表述:“當前,台海形勢複雜嚴峻,根本原因是民進黨當局和‘台獨’勢力不斷進行謀‘獨’挑釁,嚴重損害兩岸同胞切身利益和中華民族根本利益。我們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和‘九二共識’,堅決反對和遏制任何形式的‘台獨’分裂活動。我們願意為‘和平統一’創造廣闊空間,但絕不為任何形式的‘台獨’分裂活動留下任何空間。”⑥這也是典型的“統一兩點論”表述。

  “融統”新模式究竟是什麼呢?我個人認為,最大的特點就是並非以兩岸政權的完全統一為唯一開端,而是在以大陸為主的遏制主權與領土的分裂之時,就推進兩岸經濟、社會、文化乃至人心的融合統一進程。

  其實,習近平在2019年1月在《告台灣同胞書》發表40周年紀念會上的講話已經有了深入闡述。習近平在講話的第四點中分兩段進行表述:第一段:深化兩岸融合發展,夯實和平統一基礎。“親望親好,中國人要幫中國人。”我們對台灣同胞一視同仁,將繼續率先同台灣同胞分享大陸發展機遇,為台灣同胞台灣企業提供同等待遇,讓大家有更多獲得感。特別是,和平統一之後,台灣將永保太平,民眾將安居樂業,有強大祖國做依靠,台灣同胞的民生福祉會更好,發展空間會更大,在國際上腰杆會更硬、底氣會更足,更加安全、更有尊嚴。第二段:我們要積極推進兩岸經濟合作制度化,打造兩岸共同市場,為發展增動力,為合作添活力,壯大中華民族經濟。兩岸要應通盡通,提升經貿合作暢通、基礎設施聯通、能源資源互通、行業標準共通,可以率先實現金門、馬祖同福建沿海地區通水、通電、通氣、通橋。要推動兩岸文化教育、醫療衛生合作,社會保障和公共資源共享,支持兩岸鄰近或條件相當地區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⑦

  由此可見,“融統”新模式的內涵極為豐富,主要包括:1,“融統”新模式需與國家完全統一、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頂層設計密切契合,是必不可少的“和平統一”新基礎。2,“融統”新模式是新發展觀之下的國家統一觀,是解決台灣問題、最大程度擴展國家統一戰略空間的的基本路徑。3,“融統”新模式是對和平發展、融合發展邁向“和平統一”的再探索,是聚同化異的重要方式,為兩岸完全統一創造條件和基礎。4,“融統”新模式必須以兩岸一家親、兩岸命運共同體、兩岸心靈契合為核心理念。5,“融統”新模式是兩岸人民福祉得以保障且不斷提升擴大的政策基礎。

  簡言之,“融統”新模式的性質就是兩岸統一過程轉入為現在進行時,而非過去所理解的一般將來時。

  與此同時,“融統”新模式的具體表現方式應該是“實力統一”。何謂“實力統一”?“實力統一”並非僅指武力,其包括硬實力、軟實力。硬實力是指支配性實力,它是指經濟力量、軍事力量和科技力量,通俗的說硬實力就是指看得見、摸得著的物質力量。而軟實力特指政治制度的吸引力、文化價值的感召力和國民形象的親和力等釋放出來的無形影響力。兩岸的實力對比,台灣已經不可能在硬實力方面與大陸有全面對抗的可能。軟實力方面,大陸的影響也是勢不可擋。對此,大陸必須具有高度的自信!

  1、“實力統一”的概念已經清晰可見。這是超越性的統一的思維。我個人認為,七十年的兩岸關係進程,可以歸納為三大階段:第一,武力統一階段。就是準備武力解決台灣問題。第二,蓄力統一階段。就是提出“和平統一”方針政策之後的相當長的時間里,積蓄力量、以待和平解決的最佳時機。把兩岸問題交給時間,在時間中創造機遇,這是中華民族的大智慧。第三,實力統一階段。現在,大陸的各種實力已經相當雄厚,兩岸“和平統一”已經不僅僅是議題,已經啟動了落實措施,出現了統一置前的特徵。很多原來計劃在統一之後才給予台灣同胞的福祉,現在在“十四五規劃”中就已經提前進行落實了,這就是明證。

  2、“實力統一”的進程就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其中的三個階段,任何一個階段都有可能達至“實力統一”。第一個十五年,是民族復興的起步階段,第二個十五年,是民族復興的擴展階段,第三個十五年,是民族復興的完成階段。“十四五規劃”顯然是處在第一階段的。“實力統一”正處在這樣的狀態中:未來已來,將至已至,唯變不變!

  3、“實力統一”並不是以摧毀台灣的經濟實力為目標,而是以兩岸合作、共同提高經濟實力為追求。不過,大陸會牢牢掌握最大的實力、不可違逆的實力,這樣的歷史事實將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十四五規劃”提出“壯大中華民族經濟”,可以說是對台灣發出了主動融入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號召。

  六、結語

  綜上所述,兩岸融合發展是習近平的國家統一理論原創,習近平以融合發展的理念指導“十四五規劃”中涉及兩岸關係的政策制定,這是過去的“五年規劃”從來沒有出現的兩岸統一理論高度。“十四五規劃”對兩岸關係而言,賦予了重大歷史機遇,對台灣而言,給予了共同發展壯大的和平空間。在大陸的主導下,“融統”新模式必然得以理論創新與具體實踐。現在,以美國為首的國際反華勢力大打“台灣牌”,以台灣為遏制中國發展的“棋子”,台灣島內分裂勢力也積極呼應,兩岸關係烏雲密佈,以武遏獨的戰火隨時有可能點燃。但是,“十四五規劃”對台灣展示了更為寬闊包容的胸襟,足以證明大陸具有足夠的戰略自信,深知實力才是檢驗政策的標準,兩岸統一的時與勢,都必然會牢牢把握。我們期待,台灣各界有識之士要能夠真正讀懂“十四五規劃”的善意乃至情意,能為民族謀、為和平謀、為下一代的幸福而謀,在兩岸融合發展的歷史大趨勢中,找到自己的不可或缺的歷史地位與定位。

  注釋:

  ①習近平:關於《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的說明,2020年11月4日,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②同上。

  ③《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2021年3月13日,來源:新華網。

  ④《習近平哲學思想與兩岸關係論綱》149頁,來源: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2018年3月初版,作者:郭偉峰。

  ⑤同4,383頁。

  ⑥國台辦新聞發佈會2020年11月11日,來源:中評社。

  ⑦《為實現民族偉大復興推進祖國和平統一而共同奮鬥——在<告台灣同胞書>發表40周年紀念會上的講話》(2019年1月2日),習近平,2019年1月2日,來源:新華社。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22年3月號,總第291期)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