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1992年海峽兩岸兩會達成的共識,海協會的表述是:“海峽兩岸都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努力謀求國家的統一。但在海峽兩岸事務性商談中,不涉及‘一個中國’的政治含義。”海基會則以“國統綱領”、“國統會”1992年8月1日對於“一個中國”的含義的決議為基礎,具體表述為:“在海峽兩岸共同努力謀求國家統一的過程中,雙方雖均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但對於一個中國的涵義,認知各有不同。”從這兩段話中可以看出,雙方的共同點是:1)雙方各自向對方承諾:要共同謀求國家統一;2)雙方各自向對方承諾:要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同時,雙方在對一個中國政治含義的看法上,海基會是“認知各有不同”,海協會則提出“在事務性商談中不涉及”。雙方的兩段話表明:雙方求“追求國家統一”和“堅持一個中國原則”之“同”,存“一個中國政治含義”之“異”。
對台灣方面來說,“九二共識”是以“國統綱領”、“國統會”1992年8月1日對於“一個中國”的含義的決議為基礎的,這兩個政治文件都是以“國家統一”為目標,但馬英九及其執政團隊上台後一直奉行“不統、不獨、不武”的“三不”政策,顯然離開了“九二共識”中“努力謀求國家的統一”的目標。可以說,馬英九及其執政團隊並沒有完全回歸和落實“九二共識”。
目前,朱立倫已經接任國民黨主席職務。在回復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的賀電中,朱立倫已經表示“貴我兩黨於過去六年多來,在‘九二共識’的基礎下,積極推動各層面的交流合作,已為兩岸和平發展開創歷史新局,並在貴我兩黨間建立了良性互動模式,積累互信基礎”“期盼貴我兩黨在兩岸關係未來的發展上,繼續擴大交流,創造互利雙贏,促進兩岸永續的和平與繁榮”。 3月9日,朱立倫再次表示,“國民黨對‘九二共識’是相延續的”。
2、民進黨不能再膠柱鼓瑟,而應改弦更張,明確地接受、承認“九二共識”
在2012年台灣大選結束後,台灣有媒體評論說,台灣“未來不管哪一黨、哪一位候選人要競逐‘國家大位’,企業家選邊的條件是看支不支持九二共識,傳統上企業選藍不選綠的標簽印象,已被更新為‘是不是支持九二共識’”。 而台灣民眾因為享受到越來越多的兩岸“和平紅利”,也會同樣用是否支持“九二共識”也檢驗台灣的領導人。
因此,如果民進黨要想在台灣重新執政,必須認真考慮解決“最後一哩路”的問題,其核心就是“九二共識”。 對民進黨而言,其大陸政策、路線必須做出檢討和調整,民進黨再也不能膠柱鼓瑟,刻舟求劍,而應該與時俱進,改弦更張,盡快地、明確地接受、承認“九二共識”。
但蘇貞昌接任黨主席後,在戰略層面,他同樣採取不承認、不接受“九二共識”的態度;在戰術層面,他主要採取回避閃躲的手段。他在民進黨內設立了“中國事務委員會”,並在2013年5月9日至12月26日間,先後召開九次“對中政策擴大會議”(即所謂“華山會議”),最後於2014年1月9日形成一個《2014對中政策檢討紀要》。該“紀要”對“九二共識”完全避而不談 。
蔡英文再次接任民進黨主席職務後,對“九二共識”也採取了回避的態度。2015年1月21日,蔡英文在“中國事務委員會”上,提出民進黨處理兩岸關係的“3個有利”和“3個堅持”大方向,即“必須有利於台灣自由民主發展、區域和平安全穩定、兩岸互惠互利交往;堅持“政府”決策須充分民主和透明化、交流過程須多元參與和機會平等、交流成果須維護公益和社會共享”。 她對“九二共識”閉口不談,她在“以拖待變”;或許,蔡英文等在等待甚至在謀劃一次類似於“太陽花學運”規模的“反九二共識”運動,以利用所謂的“民意”迫使“泛藍”陣營在“九二共識”問題上“撤守”、美國“放手”、大陸“向民進黨靠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