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經驗
國共兩黨、兩岸雙方以“九二共識”之一念展開和平發展的三千大千世界,不是簡單、機械地解決問題,而是正視問題,在客觀歷史發展中發現和把握兩岸問題的變異,催生和融入新的機制。把維護兩岸共同政治基礎、推動兩岸政治關係納入更為廣闊、完整的民族現代性視野中去,我們不難發現開創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新局的國共兩黨、兩岸雙方不僅是思想的超前者,而且是行為的接纛者,雙方自覺不自覺地以“願景決定行為,未來決定現在”之理念成為民族復興的拓荒者,在兩岸關係的社會形式層面(國家統一)、政治品質層面(互信與定力)、管理程序層面(形成兩岸制度化交流的規則)鑄就嶄新的畫卷,在世界思想譜系中留下了中華民族的特征。
(一)求大同、存大異
在建立政治互信基礎上求同存異、良性互動,是兩岸關係改善發展的重要條件。在反對“台獨”、堅持“九二共識”的共同基礎上建立政治互信、擱置爭議、求同存異,保持良性互動,是兩黨和兩岸雙方彼此交往的一條基本經驗,確保了兩岸關係大局穩定和持續發展。 十年前“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共同願景”達成前後之一幀一幕都值得仔細品讀、久久回味。離開台北赴北京的機場,部分台灣民眾“蛋洗連戰”,達成“共同願景”回到台北卻是鮮花相迎。台灣民意的短視與流水效應實在令人唏噓不已。反思當時機場迎送的一幕,使得我們更加熱切地呼喚具有歷史穿透力和關懷的戰略家和政治家進一步鞏固兩岸政治基礎、推動兩岸政治關係、破解兩岸政治難題。十年前,國共兩黨之所以能夠化解世紀堅冰走向和解,最精要之處就在於“求大同、存大異”,無論出於怎樣的考慮,在當時“法理台獨”甚囂塵上的島內政治氣氛中,能做出這樣的抉擇絕對是向死而生。
眾所周知,所謂“求大同、存大異”就是“求一個中國之同,存對一個中國政治涵義認知之異,由此共同堅持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立場。” 或攜手並肩、或勢同水火,國共兩黨的政治關係構成了六十年來兩岸政治關係的主軸。縱觀歷史,國共兩黨聚訟紛紜、相互對立、相互漠視,甚至描繪出兩個截然相反的中國,國共兩黨和兩岸雙方對立、對抗到和解、合作的歷史共同構成了兩岸政治關係的完整系統。在“求大同、存大異”的政治基礎上,國共兩黨世紀握手,實現了現實與原則衝突的妥協與重組,達成了原則上的懷疑與實踐中容忍的並存。
“求大同”與“存大異”共生,戰略互疑就在所難免。這也就需要國共兩黨、兩岸雙方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把握兩岸雙方關於一個中國主張的共同點和連接點,進一步爭取兩岸雙方共同堅持同屬一個中國的立場,增強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政治基礎。 這就需要對兩岸問題的發生機制、歷史傳統、社會土壤、思想基礎進行深入細致的研究,做出高瞻遠矚的戰略決斷,引領兩岸民眾走出迷思、邁向美好的未來。
(二)提綱挈領、循序漸進
兩岸和平發展的政治基礎只有八個字:“九二共識”、反對“台獨”。這八個字提綱挈領,直見大道至簡之韵味。思想上,把話說透,直面本質;文字上,振聾發聵、絲絲入扣。春風大雅能容物,秋水文章不染塵。七年來,兩岸在維護共同政治基礎的同時,又催生了諸多理論,這為積累互信,更明確、更深入地表達兩岸的政治基礎提供了豐富的理論給養,為循序漸進推進兩岸政治關係提供了理論儲備。
兩岸共同政治基礎的建立與維護又需要循序漸進。因為,兩岸政治生態是在極其特殊的環境下長成的:極化的兩大冷戰陣營;極化的兩岸對峙;極化的藍綠惡鬥;極化的政黨與社會關係。在兩種極化狀態中恢復常態,在和平發展中實現新常態,走向兩岸統合的新型社會模式,“中間體” 會勢不可擋地破土而出、孕育發芽、開花結果。蘇起教授剖析了兩岸政治基礎的六層含義,並指出兩岸各方的盲點。 但兩岸問題不僅局限於政治,兩岸政治調整的長遠性、全局性與管理的局部性、實用性雙重並重、張力衝突;兩岸的和平發展熱情與台灣意識的塑造並顯,兩岸甚至可能漸行漸遠、背道而馳。台灣意識在兩岸和平發展的溫床中逐漸成長,兩岸政治關係在這種矛盾中曲折前行,艱難整合,必然要循序漸進,也必然會長出兩岸特色的政治基礎、政治互信、政治定位、政治關係,最終破解兩岸的政治對立難題。蘇起教授的論斷在兩岸政治史的長河中確實存在,但只是暫時性的,它定然會被由國際論述到兩岸論述的理論論述和實踐洪流所衝刷,並匯集到破解兩岸政治難題的洪流中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