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北會談 |
中評社北京12月19日電(評論員 劉雋)日前,由兩岸統合學會舉辦的“台北會談”閉幕。民進黨政策會執行長吳釗燮、前“陸委會主委”陳明通、智庫副執行長游盈隆、民進黨中執委洪智坤、前中國事務部副主任張百達,綠營或親綠營人士還包括台大“國發所”教授陳明通、政大“國發所”教授童振源、東華大學民族發展與社工系教授施正鋒等出席“台北會談”。民進黨這次派出強大陣容高調參加“會談”,有著其積極的意義。
一、體現出民進黨開始覺醒。隨著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大形勢業已成定局和大陸的快速發展,兩岸大交流、大合作、大發展已深入人心。面對這一形勢,民進黨內有志之士積極呼籲要與大陸進行接觸、交流和溝通。通過這次民進黨參加“台北會談”的重量級人物來看,說明民進黨在面對兩岸新形勢下,日漸覺醒,不再對大陸奉行“老死不相往來”盲人摸象的做法,它在改變,在適應當前形勢的變化。由此可見,民進黨在轉變,日漸摒棄其“夜郎自大”的做法。正如參加“台北會談”的游盈隆表示,有機會能和中共對台智囊當面溝通對話,民進黨的政治學者,尤其是曾任兩岸事務政務官者,不僅不應、也不必回避,更應挺身而出。這就是民進黨的進步,體現出民進黨在處理兩岸事務方面開始覺醒,不再抱有“不接觸”偏激而狹隘的思想。
二、體現出民進黨對兩岸形勢的客觀面對。民進黨兩次“大選”失敗,其反省失敗的重要因素是兩岸政策。另外,台灣民眾希望民進黨改善其與大陸的關係,特別是在兩岸政策上實行轉型,不致使兩岸關係再次製造緊張局面。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是歷史發展的潮流,且造福於兩岸民眾,得到兩岸民眾普遍稱讚,可謂深入民心。而這種局面來之不易,其核心是兩岸在堅持“九二共識”,反對“台獨”的基礎上,才有當前這一大好局面。
日前,據台灣“陸委會”12月14日公布例行性民調,有55.5%受訪民眾認同“九二共識”。民進黨人士參加“台北會談”,正是基於對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現實的客觀面對,積極走出來,參與到與大陸的交流與互動中。通過面對面的交流,思想和觀念有歧義不要緊,要緊的是必須進行接觸交流,才有可能實現求同存異。據媒體報道,洪智坤表示,這次“台北會談”,有些大陸學者還停留在民進黨是“台獨”暴力黨的印象,中國大陸對民進黨兩岸政策顯然認知上有很大差異,彼此若要交流,就是要從認知差異開始,“求同存異”的“異”,不可忽視和擱置,因此才需多加強對話,化異為同。張百達說,類似這樣的會談,他認為民進黨應該多派人參與,可以進一步了解中國大陸的想法。尤其會談有多位大陸學者來台,機會很難得,民進黨應邀請大陸學者到民進黨智庫深度對談。洪智坤說的很客觀,為什麼?就是因為接觸的少、交流的少,難免在思想和認識上存在差異,這就更需要通過多交流、多溝通,才能化異為同,不至於有更多的異和對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