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4月15日電/《人民日報》今日發表述評文章說,「春雷動天地,好雨知時節。」 一向以“人文湘楚,山水湖南”而自豪的湖南,在“促進中部崛起”、“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兩大機遇面前,活力競相迸發。
文章說,3月30日,總投資46億元的益陽電廠二期工程項目正式獲得國家核准,曾創下拉閘限電全國紀錄的湖南,在今年一季度憋著勁兒建成投產了150萬千瓦發電機組,全年可望投產430萬千瓦,電力供應大幅改善。
3月31日,我國最大的稀有金屬生產商——湖南有色金屬集團,在香港聯交所掛牌交易,融資近18億港元;同一天,由湖南電力電瓷電器廠自主研發、填補國家技術空白的500千伏高壓互感器,成功中標國家電網。
近日,新任湖南省委書記張春賢一直忙於下基層調研考察。他感慨道:“有人說湖南人多年來一路‘慢跑’,我看不然。時不我待,我們正在加快前行的步伐。”
化農業“難點”為發展“亮點”
多年來,湖南經濟社會發展不疾不徐,穩中求進。
文章指出,湖南在中部六省中,面積第一,人口第二,GDP和人均GDP第三,發展水準處在中游;放眼全國,湖南社會經濟發展水準也是處在中游位置。追趕多年,步履仍然緩慢,一個重要原因,是這個典型的農業大省,長期陷於“背著包袱抓糧食,糧食增產背包袱”的不良迴圈中。直到去年,湖南城鎮化率只有37%,比全國低6個百分點;全省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3118元,也低於全國平均水準。
如何落實好促進中部崛起戰略,湖南省委、省政府進行了認真的分析研究。他們認為,隨著黨中央新農村建設任務的全面部署,國家多項惠農政策的實施,“三農”這個繞不過的“難點”,完全可以轉化為崛起的“亮點”。
湖南省的水稻、苧麻面積和產量均居全國首位,生豬出欄量居全國第二位,森林覆蓋率居全國第三位,茶葉產量列全國第四位,柑桔、淡水魚產量等都列全國前10位。近年來,湖南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農業資源的潛在優勢正壯大成為現實優勢,農業競爭力逐步增強。
文章說,“十五”期間,湖南著力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延伸產業化鏈條,把優勢做“優”,把特色做“特”。糧食連年增產,2005年總產量達285億多公斤;農產品區域佈局進一步優化,初步形成優質稻米、柑桔等十大優勢產業帶;以隆平高科等為代表的一大批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茁壯成長。“十一五”時期,隨著全省1200萬畝超級稻和向全國推廣6000萬畝超級稻產業工程的實施,湖南不僅對中部崛起,而且將對全國乃至世界的糧食增產做出重要貢獻。
更令人振奮的是,“產量高,品質不高;糧食多,銷路不好”這一長期困擾湖南這個水稻大省的尷尬現狀,隨著“金健”、“粒粒晶”、“盛湘”等湖南優質稻米企業和超級稻米品牌的相繼崛起,如今有了歷史性的改變,湘米暢銷全國28個省市區。
變工業“弱項”為工業“爭強”
文章說,根據統計公報資料,2005年湖南人均GDP為10366元,全國為13944元,差距3578元。中部其他省份加快發展的勢頭也很強勁。湖南如不加快發展,差距還有可能擴大。
差距在哪?主要表現在工業上。產業發展偏慢,引進戰略投資不夠,缺乏在行業中有重大影響的大企業、大專案,曾經是湖南昨日的“痛”。到2005年,湖南工業增加值占全省GDP的比重只有34%,比全國低7.8個百分點;規模工業即使在中部也只排到第四位,進入全國工業企業500強的企業僅8家。
文章表示,“十五”期間,湖南提出了“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產業化”的“三化”戰略,並將工業化置於優先發展的核心地位。湖南裝備製造、鋼鐵有色、捲煙加工、電子資訊、生物醫藥、食品加工等十大行業在全國具有一定競爭優勢,是湖南逐步從工業“弱省”邁向工業“強省”的希望所在。
如今,湖南以工程機械、軌道交通設備、汽車及零部件、輸變電設備四大產業集群為代表的機械製造業,在全國已形成品牌效應,株洲電力機車、中聯重科、三一重工、長豐獵豹等旗艦式企業正在不斷壯大。
幾年前,漣鋼、湘鋼、衡鋼在全國同行中還是很不起眼的“醜小鴨”,產品大多是低附加值的“大路貨”。它們在兼併重組為華菱集團後,走專業化分工之路,實現錯位競爭,“三鋼”聯合一躍挺進全國八強。漣鋼薄板工程建成投產,跨入世界鋼鐵產業前列。
文章說,2005年,湖南省十大優勢行業實現的增加值1175億元,拉動全省規模工業增長17.7個百分點;“十五”期間建成投產的“十大標誌性工程”及其關聯企業拉動全省規模工業增長9個百分點。
伴隨著工業的崛起,湖南人變得自信了。他們不僅要做“天下糧倉”,努力實現國家糧食基地的崛起目標,還要通過工業園區及優勢產業集群的聚集發展,探索出一條適應自身特點的現代工業化之路。
從“一點一線”到“協調發展”
“一點一線”是湖南人耳熟能詳的一個發展規劃概念,指的是以省會長沙為“中心點”,串連分佈於京廣鐵路沿線的岳陽、株洲、湘潭、衡陽、郴州5個經濟相對發達的城市。
文章說,這條集中了全省六成以上GDP的經濟走廊,既是湖南省委、省政府要求率先發展的地區,也正在成長為湖南經濟發展的“引擎”。長沙、株洲、湘潭這3座彼此相距不足50公里的城市,按照“交通同環、電力同網、金融同城、資訊同享、環境同治”的要求,“十五”期間持續推進經濟一體化進程,其發展態勢及後勁讓人刮目相看。
2005年,長株潭三市GDP達2412.6億元,占全省經濟總量約37.3%;三市城市化率達48%,高出全省平均水準11%,位居中部六省前列。同時,2005年長株潭三市以占全省18.9%的人口、13.3%的國土面積創造了全省36%的一般預算收入、50%的國內外投資、74%的對外貿易額。
文章指出,但放眼湖南全局,東西部還存在較大差距。湖南西部地區包括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張家界、懷化和邵陽等地區所屬32個縣市區,面積占全省的1/3,人口約占全省的1/5。但該區域直到2003年,GDP只占全省的12%,財政收入只占全省的1/7人均財政收入只有全省平均水準的33.5%。
對此,湖南省委、省政府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堅持區域協調發展,採取“抓兩頭、帶中間”策略,一手抓“一點一線”,一手抓湘西開發。
2004年,“大湘西整體開發”正式啟動。計畫5年內投資1140億元。目前,已開工專案167個,湘西地區GDP連續兩年實現兩位數增長,呈現迎頭趕上之勢。
文章認為,加快發展,才能贏得明天。站在新的歷史起點,素有“敢為人先、經世致用”湖湘文化傳統的湖南人,多年來蓄勢求發,值此大好機遇,將邁開大步奮力崛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