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4月23日電(評論員 劉宗義)日前,中俄印外長會議在莫斯科舉行。在美國國防部長卡特高調取消原計劃的訪華行程,但繼續訪問印度和菲律賓,並與印度國防部長帕里卡爾就三項“基礎協議”談判取得突破之後,印度外長斯瓦拉吉飛赴莫斯科與中俄兩國外長進行新一輪會晤。在去年2月舉行的中俄印外長北京會議上,三國外長曾一致同意加強戰略溝通協調,加強政治層面磋商,盡快建立中俄印亞太事務磋商機制。當時俄羅斯專家認為“北京會晤是給美國發出的新的信號,每個國家都讓美國認識到,單級世界的時代已經成為歷史。支持印度抗衡中俄,或者支持中國抗衡俄羅斯都是沒有前景的。俄、中、印‘三角’是一個必須承認的地緣政治現實。” 今年,印度將舉辦金磚國家峰會,並很可能將成為上合組織的正式成員。但印度在維持與加強與中俄合作的同時,也進一步加強了與美日等西方國家的合作——尤其是戰略和安全合作。這次美國國防部長卡特與印度方面原則上達成的後勤交換協議,實際意味著美印之間要結成准軍事同盟。印度的這種外交行為可能會對中俄印三邊合作及金磚國家合作造成消極影響。
美國與中俄之間在地緣政治上持續緊張的態勢,為印度提供了難得的戰略契機。自莫迪總理上台之後,外交成為印度政府的亮點之一。雖然印度官員和學者堅稱印度沒有改變其傳統的“不結盟”政策,印度仍將保持“戰略自主”,但莫迪政府的行動表明,莫迪式的“不結盟”政策早已超越“不結盟”精神,甚至也超越了2012年初印度智庫出台的題為《不結盟2.0:印度21世紀外交和戰略政策》的外交和戰略政策報告。
如果我們還希望將莫迪政府的對外政策稱為“不結盟”政策,那它只能是“不結盟3.0”,其顯著特點有三:一是“不中立”,在涉及亞太地區安全和島嶼海洋糾紛的問題上採取偏袒一方的立場,明顯偏向美日等國,甚至要與美日等國建立准軍事同盟,有加劇地區對抗和衝突之嫌;二是罔顧道義,在涉及發展中國家利益的一些全球治理問題和諸如中東地區衝突等問題上,採取“搭便車”或明哲保身的態度,與中俄等國拉開距離,避免觸及美國等西方國家利益;三是利用美日和中俄等國之間的地緣政治矛盾左右逢源,多頭通吃,利用同一方的合作作為向另一方提高要價的籌碼,攫取最大利益。希望印度在這些方面不要走的太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