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拆呐”功利主義拆毀了多少古跡?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10-18 10:41:06  


  中評社香港10月18日電/《天津日報》報道,關於中國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和自然遺產的文章,我曾陸陸續續地寫過一些。但本月初,有關蜀道文化線路將正式“申遺”的消息,還是在我的心中激起了很大波瀾,這其中既有喜也有憂。說喜呢,是因為蜀道像絲綢之路以及正在“申遺”的京杭大運河一樣,自商周起,三千多年來,一直作為歷代中原王朝也即政治中心通往西南的要徑,不僅交通遺存豐富,還薈萃了人文、軍事、民族、宗教等各種精神遺產,對中國歷史的演變,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因而,這條比羅馬大道還要悠久的古道,不僅是中國古代一項偉大的“國家工程”,同時也具有世界意義,能夠成為人類共同的遺產,應屬眾望所歸;那麼,既如此,又有何憂呢?大家都知道,關隘、橋梁、棧道、驛站是構成蜀道的必備物質要件,而隨著交通的日益發達,這條歷經千載風霜的古道在近代便已漸遭廢棄,許多殘存的遺跡連建於哪一朝代,有何文化內涵都無從考究,特別是過度的開發,包括建設開發和旅遊開發等,更使古道面目全非,在“申遺”的路上,想建立起完整而科學的證據體系,李白的嗟嘆“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仿佛正應了我們現在的心境。

  前不久,著名收藏家馬未都在一場演講中提到,文化自殘向來是我們的一大問題,如果用大白話說,就是中國人喜歡拆。我們今天還能有幸看到故宮,那是因為滿族人騎著馬帶著帳篷打入明代的皇宮後,自己不會蓋房子,就勉強住了,不然保不准故宮也會遭大難的。中國的許多古建築都是這樣被拆掉的,拆了之後蓋豬圈,所謂的“廢物利用”,在外國人看來匪夷所思的事情,我們卻認為很正常,而後,一系列的問題就出來了。比如蜀道上的“褒斜道石門”,是世界上最早的人工隧道,古時的文人雅士,在這裡留下了大量的摩崖石刻,最有名的是“漢魏十三品”,其中又以《石門頌》為珍。1961年,“褒斜道石門及其摩崖石刻”被國務院列為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然而上世紀70年代修建褒河水庫時,除了將17方摩崖石刻搬遷至漢中市博物館外,大量的文化遺存都沉沒水底,再想獲取相關的研究信息和資料,幾乎已沒有可能。同樣遭受滅頂之災的還有劍門關。幾十年前修建川陝公路,老關樓被破壞,古道也埋於地下,“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奇險早已難覓蹤影,現今雖然根據照片複制了關樓,可畢竟是個贋品,沒啥歷史和文化價值,幾年前再建的新路,連古道等歷史遺跡都不知給整到了哪裡,即便最高明的考古學家帶上最先進的儀器來勘察,也只能仰天長嘆了!但我們也不是沒辦法,為了旅遊,我們滅了一批批的真景觀真古跡,而又造了一批批的假景觀假古跡。說句實話,這些假景觀假古跡,也只能唬一唬普通的遊客到此一游。

  功利主義一直是文物保護的大敵,而所謂的“保護性破壞”,更無異於殺雞取卵。蜀道“申遺”的困局,能否對我們會有所警醒?某些人在古建築上畫下“拆”這個大字時,手能否抖上幾抖,放它一馬呢?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