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10月20日電/《中國文化報》報道,不久前,我和一位朋友行走於北京市西城區菜市口東南角大吉片的胡同和廢墟之間,查看一處處會館、廟宇、名人故居的現狀。這時,一位迎面而來的當地居民對我說:“米市胡同南邊工地里挖出一個挺大的龍頭石龜,您快去看看吧!”
“龍頭石龜”就是贔屭,又叫龜趺,常見於廟宇建築群中。米市胡同南邊工地現在並沒有廟宇,再往南的位置應該是關帝廟,亦為潘祖蔭祠。可是那裡早在3年半前就拆了,連複建的青磚為皮、紅磚和水泥空心磚為餡兒的新建築都完工許久了,不可能再有工程。難道有更久遠的廟宇遺址被發現?
我急忙穿過保安寺街趕往米市胡同,發現工地的大門就設在2009年拆除的安徽涇縣會館(即李大釗創辦的《每周評論》編輯部舊址)和2010年拆除的江蘇徐州會館之間。遠遠望去,從大門上單設的小門口就可以看見那個贔屭的背影。更幸運的是,門口沒有人看守,於是,我趕緊進入現場拍攝。里面並無基坑,趴在一堆渣土上的贔屭雕工精美,十分完好,沒有風化的痕跡,應該是在地下埋藏許久了。
關帝廟和會同四譯館 出租開飯店?
走出贔屭現場,在菜市口大街嶄新的關帝廟處,大門開著,里面的工作人員說,“這裡不能進去參觀,已經租出去了。”問其用途,答曰:“開飯店。”再問正殿內部原來的佛龕和須彌座是否一同遷來?因為拆遷時還存在。答曰:“屋里啥也沒有。”並且還主動告知:“那邊那個也租出去了,也要開飯店。目前,就剩一個還沒租出去。”“那邊那個”就是指被眾多文保志願者和媒體關注過的華嚴庵(即會同四譯館)的複製品。“就剩一個”指的是被拆毀複建到此處的潮州會館。
我們不反對不可移動文物的合理利用,然而,將關帝廟和會同四譯館以出租開飯店的形式進行利用,是不正確的,也是不合理的。難道這就是它們付出被拆毀被複制的巨大代價之後的歸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