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中國藝術需要自信 不能只是西方的佐餐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11-27 09:37:29  


  中評社香港11月27日電/《環球時報》報道,要想了解西方人眼中的中國當代藝術,不得不先了解一下他們眼中的中國。西方人對中國的認識,主要來自西方主流媒體的報道,而這些報道從來都有嚴重的局限性,並時常失實。地下教會被清查,“民主鬥士”被關押,漢族人“屠殺”西藏人和新疆人,是西方媒體關注中國的主要話題。它們給西方民眾造成的印象是,中國人民生活在一個沒有任何自由和人權的水深火熱的社會里。

  在這種前提下,西方人願意看到,或者會接受什麼樣的中國藝術呢?你只需要用任何一種外語,在互聯網上搜索“中國當代藝術”,或者參觀幾個西方人經營的中國當代藝術畫廊網站就可以發現,那些圖片大都只能用“惡俗”兩個字來形容:出現頻率最高的是各種各樣醜化毛主席的畫像,其次就是傻、呆、痴、醜的藝術家自畫頭像,再次便是色情、暴力的場面或矯揉造作的卡通人物像。這些作品的統一特征,是用巨大的尺幅來掩蓋意義的渺小,用炫目的顔色來遮掩內涵的空虛。如果用一個詞來概括西方人眼里的中國當代藝術,就是賣淫式的、沒有底線的自我暴露和自我販賣。就像西方人習慣他們的媒體醜化中國那樣,西方人也習慣看到中國當代藝術家醜化中國,醜化自己。

  在這樣的前提下,對於中國是否出了真正的藝術家、真正的藝術,西方人是“選擇性失明”的。在中國家喻戶曉的吳冠中,雖然在歐洲也獲過高級藝術榮譽,但歐洲民眾卻幾乎無人知曉。反過來,一個中國藝術家如果在政治上“走對了路”,符合西方的預期價值,那麼他的作品即使缺乏藝術價值,也會被廣泛追捧。最好的例子,就是被西方媒體稱為“最著名的中國當代藝術家”的艾未未。艾未未在美國待了12年,並未見成就,回國後結識了著名當代中國藝術收藏家瑞士人希克,後者頻頻將他安插到西方的美術館和雙年展,亦無顯著成效。艾未未真正開始發跡,是從他2005年起在國外網站和國外媒體上頻頻發表反華言論後才開始的。這些言論使他搖身一變成為“民主鬥士”,令西方人對他刮目相看,他作為藝術家的身價和地位也隨之飆升。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