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8月29日電/《中國藝術報》報道,“重新走一回青春”的理念很早就已經出現在趙寶剛導演的構思中。我則是在2011年上旬與趙導相識,並正式接手《北京青年》的劇本。當時聽導演闡述完這個構思,我產生了與很多質疑該劇的網友同樣的困惑,用流行的話講就是,這是一群“高富帥裝屌絲”的故事。但隨著與導演不斷溝通和討論,我逐漸能夠理解導演想要表達的觀念。
首先, 《北京青年》雖然有“北京”二字,但並不能算是一個關於北京的故事。我本人就不是北京人,只能算是“北漂” ,如果我用“北漂”的心態來看待這個題材,很容易得出“高富帥裝屌絲”的結論。可如果換一個角度,如果我沒有“北漂” ,而是留在自己的家鄉,幹著穩定的工作,過著安穩的生活,心態其實和《北京青年》里的人物差不多,因此《北京青年》真正展現的是所有城市本土年輕人面臨的相同困境——來自家庭和職場的雙重束縛。
從《奮鬥》開始,趙寶剛導演就摒棄了以往現實題材電視劇的常規手法,他不願去刻意安排和編織情節,而是強調人物內心價值觀的碰撞,觀念的碰撞依然可以帶來強烈的戲劇衝突,由於這種衝突是符合人物自身的邏輯發展,反而呈現出一種別樣的戲劇張力。 《北京青年》的創作依然延續了這一理念。本劇的開篇前十集,採用的是較為寫實的講述方式,甚至拍攝手法上也更為“落地” ,演員的服裝不再華麗,場景不再具有強烈的都市感,色調也偏冷。
這主要是為了強調劇中人物生活的呆板和單調。當然,呆板和單調的外表下都隱藏著一顆顆躁動的心。當四兄弟出走以後,叙事手法使影像風格也發生了一定的變化,人物的主要矛盾由兩代人的衝突轉化成兄弟之間以及與社會之間的衝突。四兄弟拋棄工作,遠離家庭,是否就一定能得到成功,一定能獲得快樂,成為這一段故事的主題。最後,經過一番歷練,雖然每個人在事業上都遭遇到了失敗,但是他們的能力得到了鍛煉,情感也變得成熟,回到北京以後,都開始了一段嶄新的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