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1月15日電/回顧中國收藏的2012:
《“漢代玉凳” 一次耐人尋味的穿越》
從漢代玉凳之爭,到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國家文物局就“進一步加強文物鑒定類廣播電視節目的規範和管理”出台多道限令……2012年,有關民間文物鑒定引發出的關注與爭論頻頻,呼籲規範管理、建言立法的聲音也越來越高。
“不打假”歷來是古玩收藏界的“行規”。然而,在利益的驅使之下,人為地製造混亂、擾亂市場,使得原本小眾、自娛自樂的收藏行為變成了輿論焦點,實際上反映出的是目前國內藝術品鑒定市場處於的“三無”狀態:一是無法可依,《文物認定管理暫行辦法》等與文物鑒定有關的法律法規,難以找到與民間鑒定有關的字眼;二是無機構管,要知道文物部門只對其批准設立的文物司法鑒定機構進行管理;三是無責任擔,現行《文物保護法》沒有針對文物鑒定環節擔責方面的規定,損失的只是名聲而已。然而,在巨大利益誘惑面前,對於某些人而言,“名聲”又值幾個錢?鑒定是民間收藏的一個關鍵環節,它會牽扯到不少與收藏有關的領域,比如拍賣、藝術品保險、藝術品評估等等。顯然把握不好鑒定關,那麼結果將會“一環扣一環”,甚至一些原本看起來很美的理論,到實踐中不免淪為一紙空談。
《今年兩會 修訂文物法呼聲高》
修訂,已經是板上釘釘的事。為什麼要修訂?因為民間收藏蓬勃發展,並越來越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然而,這部頒布了30年的《文物法》,有些跟不上形勢,甚至有的地方略顯“外行”,缺乏可操作性,造成了有法難依的現狀。所以,無論是官方還是業內人士,對修訂已達共識,並有望在今年付諸於行動。
如何修訂?業內人士議論紛紛,其中重要一點即是希望藏寶於民。這些年來,民間收藏在文物保護、文化傳承方面有著積極的貢獻。民間收藏的整體水準也在逐步提升,有些藏品甚至能填補國家收藏的空白。還有一個不容忽視的事實是,隨著民間收藏的發展,回流的海外文物也不可計數。在這種情況下,業內人士期望《文物法》中對於民間收藏的口子不妨開得再大一些,真正做到藏寶於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