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1月28日電/“只要你內心有源源不斷的理想,疼痛就會繼續下去。因為疼痛,我們才活得如此真實。”這是學者高曉春的新書《有理想就有疼痛》(安徽人民出版社2013年1月第1版)的追求。在書中,作者對當代文化名人進行訪談,帶領我們尋找當代文化的尊嚴。
這本書是一份關於中國當代文化的最真實底稿,收錄了作者與眾多名人和大家的訪談與對話。被訪者有莫言、陳忠實、白先勇、馮驥才、周海嬰、余秋雨、畢飛宇、畢淑敏等20位當代中國文化名人或大家。通過近距離的訪談,展現了這些文化大家多彩的內心世界,也闡釋了他們對生命、藝術、財富、文化、理想、疼痛的理解,從而勾勒出一幅中國當代文化地圖。
作者問白先勇:你的家在哪裡?白先勇說中國文化就是他的家。白先勇在桂林、南京、重慶、上海度過童年,在台北念中學、大學、辦雜誌——很有意思的是,他寫來寫去,寫的常常是童年的事。幼年時吃過的米粉,走過的那些橋、那些山,還有那些童年的記憶統統回來了。他在美國雖然過了40年,可從沒覺得那兒是他的家。因為歷史的原因,內地和台灣,在他看來,政治是一時的,文化則是永恒的。他心中的中國是《詩經》《楚辭》,是黃河長江,在這樣的大前提之下,哪兒還有什麼隔閡呢?
馮驥才為什麼特別重視搶救少數民族文化?馮驥才說:“眼睜睜地看著文化消失,心裡充滿了失敗感。”馮驥才近年來致力於非物質文化遺產搶救和保護工作。為了籌集少數民族文化保護基金,他決定開畫展,義賣自己的畫。對於現在所做的這件事,他覺得大過一切,包括寫作和畫畫。馮驥才說:“我必須要投身於這項事業裡,或許,這就是時代賦予我的使命。”在這個時代,總得有一些文化人對這件事情進行思考,而且僅是思考和呼籲還不行,還必須得付諸行動,這是當務之急。馮驥才的行動正體現了這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