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文物是古人留下无言的信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3-06-13 08:18:48  


  中評社香港6月13日電/闻著清茶的淡淡幽香,赏著积淀了岁月的古物,听黄金源老先生说起他数十年收藏的古瓷,真是一件令人惬意的事情。

  在广州荔枝湾西关古玩城的一间瓷器古玩店里,记者寻访到了这位广东收藏界泰斗级人物——黄金源。这位早年旅美收藏海外流失文物的古稀老人,现在谈起古瓷时,仍然眉飞色舞。

  早年,黄老从国內将一些艺术品带到美国去卖,然后通过自己的眼光,将一些流失在海外的国宝级文物抱回国內。在黄老看来,收藏不是简单的文物买卖,如果仅为买卖,那就是一个古董商,而不是一个收藏家。

  “在美国,我们不是什麼古物都收,全部都收是没那个财力的,那就只能选一些具有研究价值和代表性的古董来收。”在黄老眼中,古瓷的真正魅力还不在於它的经济价值,而在於它所蕴含的历史文化价值。

  最近,黄老的新书《瓦趣轩品瓷》出版了。他在赠送给记者的新书扉页上写道:文物是古人留下一封无言的信,我们要用心去解读它。

  人物介绍

  黄金源,祖籍佛山顺德,1991年赴美,在旧金山开了一家文化商店,名为“瓦趣轩”,此后便有了“北有观复馆,南有瓦趣轩”的美誉。2010年上海举办的世界华人收藏家大会,他应邀参会並发表题为“瓷器的收藏与鉴定”演讲。现任美国华人收藏协会名誉会长、法国华人收藏家协会顾问,广州市古玩商会、广州市文津古玩城等多家单位顾问。

  《瓦趣轩品瓷》一书是黄金源用毕生精力撰写的关于古瓷的著作,被称为古瓷收藏的工具书。书中收录了唐代到清末的瓷器,约占黄金源整个收藏品的三分之一。

  收藏不能急于求成,更不能心存侥幸

  ■谈古瓷收藏

  收藏就是搜集各方面的古艺术品及历史年代的物证,还历史本来面目,使后人对此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这是藏家的主要目的,也是社会赋予我们收藏人的不可推卸的义务。”黄金源说,越千年的古艺术品种,可以说,陶瓷留存最为完美,陶瓷上所赋的诗词、书法、绘画、刻划、雕塑、造型等都保存得淋漓尽致。

  收藏是一条崎岖的小径,並不好走,因为当今造伪手法千奇百怪,手段之高足以乱真,赝品很多,藏家一时难以抉择,大大打击了藏家的信心。

  当然,现在也有很多现代科学可以检测,如炭十四同位数、热释光、化学分析等,但也不能完全解決问题,例如两张现在的纸币,一张真,一张假,再过五百年用炭十四同位数检测,结果两张答案是一样的。如果用出土的几百年前的木料仿造古艺术品,经检测都是真的。

  当今的造假手法是层出不穷的,如果用战国时代的烂铜镜重新倒铸战国式样的铜镜,它的化学比例是相同的,因此在当今科学发达的社会里也不可能完全依靠科学代替人鉴定文物。这些手段,只能是对人的一种帮助,人的学识、经验、灵巧,举一反三对文物的考证,还是占主导地位。“我也是从未见过哪位收藏家带著一个化验室上街买古董。”

  当要购进一件藏品的时候,一定要小心三思,不要让对方的故事扰乱自己的思维。十个条件中只要有一个不对的,就要冷静思考,不可轻易过关,不要问别人的进价,只要知道他要多少钱,自己能否接受,更不可有侥幸思想。

  “每个收藏家都是古物商海中的弄潮人,弄得好会很潇洒,弄不好会船翻人没。”黄金源说了一个发生在收藏界的真实故事:曾有一位大藏家,做生意发达了,看了几本古董书籍,非常自信,倾尽全家之财,买入数百件国宝级文物。为炫耀财力和知识,他请藏家串门欣赏,可结果全是赝品。

  黄金源提醒初学者,在经验不足的情况下,不要急于求成,追求国宝,要多向资历丰富的藏家虚心学习,索求一些真品过手欣赏。在没有整器的情况下,观赏一些瓷片,得到一些局部性认识,也不失是一个学习的方法。当然,这也是条件有限的情况下才这样,最终还是需要靠整器才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釉里红成熟工艺应在明洪武年间

  ■谈古瓷的著色

  古瓷著色剂大致上有钴、铜、铁、锰,白色化装土等,这些色剂将会成为釉下彩、釉彩或加彩,那怎样去辨别古瓷上的著色是釉下彩还是釉彩或加彩呢?

  黄金源说,其实答案很简单,著色剂在釉上或与釉料混和的,那就是加彩与釉彩,著色剂在釉下的就是釉下彩。

  但在判别实物的时候,就会出现一些困难,这多出于元代前的瓷器难以辨别,因为元代以前的瓷器大多数是一次烧成,而到明清两代的彩瓷是先烧好单色釉,出窑后用彩料绘画,再入窑烧制两次,烧成后彩色在单色瓷的釉面上,甚至用手都可以摸到,这比较明显。

  对初学者来说,对唐、宋、元的彩瓷有点扑朔迷离,古瓷中釉彩与加彩的特点是著色剂加于釉中,或在釉上加点而成,因此这些色剂与骨胎无直接关系,剥釉后色剂不会粘在骨胎上,甩釉就会甩彩,这就是釉彩和加彩的区别。而釉下彩是在骨胎上用色剂绘画后上釉烧成,因为用液态的色料,难免在画痕处有凹陷感,因此剥釉后色剂会留在骨胎上,这就是釉下彩。

  在古瓷中通常用的色剂是铁、铜、钴这三种著色剂,以铁为色剂的在仰韶文化的彩陶就已运用,在晋代以铁为著色剂烧成加彩青瓷,以后各代的釉下铁绘与釉下点彩都有运用。以铜为色剂出现于汉代,以铜为著色剂,以铅为助溶剂,烧制了翠绿色的汉绿釉低温陶,而钴料在唐代的三彩蓝釉就已经使用了。

  钴料是何时用到釉下去的呢?黄金源认为,应是晚唐的巩县窑,因为钴料的输入第一站是河南省,而烧唐三彩的不是在西安就是在洛阳,而巩县是河南省在唐代第一个烧出白瓷的地方,並有白瓷上贡朝廷。因此,巩县窑能烧出釉下彩青花是顺理成章的事。

  红铜釉的烧成,收藏家通常会说是北宋的钧窑,但按照窑址发掘出土证实,在唐代的四川邛崃窑与湖南长沙窑已有烧制成功。成功的原因:一是用铜烧出汉绿釉陶,可以说是烧成红釉的內因,二是唐代各地窑场使用能受高温的瓷土烧瓷,这是很好的外因,在烧绿釉瓷的过程中偶然过火了,由绿釉变成了红釉,有的还会烧出红绿窑变,再由窑工努力改进,红釉就烧成了。

  红釉烧成了,何时真正把它领到釉里去呢?这是一个具有争议的问题。一般的藏家会说,最先应是元代釉里红,或元代青花釉里红。而黄金源认为,元代釉里红很不成熟,所见釉里红不是青花点红彩,就是枢府印花点红彩,或是划花,雕塑填涂红彩。而真正在骨胎上用铜料绘画,干了以后上釉烧成的,或许要在明代洪武后才是真正成熟的釉里红。

  釉里红从表面看,红的颜色是按人的理想笔画行走,不会移动的,剥釉后色料还会留在骨胎上,这就是成熟的釉里红。这与加彩和釉彩就不同了。包括钧窑、龙泉窑、元白釉填涂或点红彩都一样,是不可能按理想笔画行走的,入釉后红色会跟釉水的流动而流动,是不可以控制的。剥釉后彩颜色也剥落了,胎骨上不会留下痕迹,这就叫做甩釉甩彩,这种现象是釉彩与加彩,不能叫釉里红了。

  谈藏品——青花瓷

  仅存三件的元代双龙耳青花瓶

  经介绍,这就是大名鼎鼎的元青花,且这种器型的青花瓶存世量仅为三件。黄金源对这个元青花的介绍是:

  双龙耳青花瓶,高15厘米、足径8厘米。目前发现有双重底、其底有长方孔的元代青花瓶,国內仅有三件:第一件现藏故宫,青花花觚,1962年在北京市新街口以北,明代城墙下出土,高14.8厘米。第二件是现藏江西高安博物馆的元青花花觚,1980年11月29日在高安窖藏发现,高14厘米。第三件现藏于瓦趣轩,元青花双龙耳瓶,高15厘米。

  黄金源点评:目前所见元青花瓷多是梅瓶、玉壶春瓶、酒壶、大罐、香炉、文房用品、杯、碗、碟等日常用品,而玲珑小巧的陈设品极为罕见。该瓶最大的艺术特点是一对双龙栩栩如生,古瓷中雕塑的龙最为小巧。此瓶应为宫中专用“轿瓶”。“瓶子底部的方型小孔,应是为方便固定在轿子上而设计的,而瓶的双耳为龙,显示了使用者的身份,因此推测为古代宫中之物。”

  明人物青花大碗

  青花大碗,高15.7厘米、口径34.7厘米,底径15.2厘米。亮青釉,胎骨洁白,碗口有一圈酱釉,口外撇,內口有两道青花弦纹,內底在两圈青花內画携琴访友,碗口壁口沿两圈青花下画八仙贺寿图。十个人物栩栩如生,神态各異,在寿星前的香炉香烟绕城一个草字“寿”字,童子在后拿著的拐杖头也出现了一个“来”字,真是匠心独具。

  黄金源点评:此碗应为明代晚期产品,明代很少见如此大碗,画工精美,是难得精品。

  明永乐青花簋式炉

  青花簋式炉,高10.8厘米,口径13厘米,足径10厘米,最大跨幅为19厘米。象鼻耳模印清晰,所用的是苏泥麻进口青料,画工精细,锦毯上的“寿”字婉丽飘逸。

  黄金源点评:这种台式高足是仿西周青铜簋的造型,簋式炉宋元的官哥窑、龙泉窑,甚至明清两代仿哥釉亦有之,但多是圈足,至於台式高足历朝罕有,应为永乐朝廷祭器。

  清康熙青花大将军罐

  青花大将军罐,高81厘米、最大直径为49.5厘米。肩上写有:“兰亭胜迹”。全罐通景,墨分五色,兰亭之內王羲之一挥而就,写下千古奇作“兰亭序”而闻名于世。

  黄金源点评:此器物最妙之处是五十多个人物栩栩如生,神态各異,把王羲之所写的“群贤毕至,曲水流觞”刻画得淋漓精致。画工精细,一定出于名家之手,是康熙青花中绝妙珍品。
 
  (来源:南方日报)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