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4月9日電/編者按:文物是一個國家精神文化的載體,大量文物的流失會造成一個國家文化發展的裂痕,一個國家民族對歷史認知的缺失。這正是為何中國、韓國、埃及等國家不遺餘力地追討海外流失文物的根本原因。中國是一個文明古國,也是一個文物流失大國。有關統計顯示中國至少有上千萬件文物流失於世界47個國家。也有說法認為,其中流失於日本的中國文物是最多的,儘管尚未有具體數據以證實。
近代以來,尤其是日本侵略中國前後,日本通過各種非法途徑千方百計掠奪中國文物,企圖令中國這個日本曾經的文化母體,成為“文化的沙漠”,讓中國人的歷史記憶因文物的缺失而斷裂或模糊。有權威人士因此指出,日本戰敗前1945年前的50年,日本掠奪中國文物的行為是有計劃的戰略行動。
2010年11月14日,韓國與日本簽署協定,日本答應半年內歸還韓國的歷史古籍。這一消息在中國互聯網上引起反響。有網民強烈要求日本歸還中國文物!但是,現實可謂障礙重重。
《國際先驅導報》記者梁嘉文 特約撰稿秦逸發自北京 有這樣一句話:要研究中國歷史,那麼請到日本去。之所以如此說,是因為日本保存著大量的中國古建築、古籍,以及難以計數的其他中國文物。比如,日本古都京都就是當時日本仿照中國唐朝都城長安建造的。而這樣的古建築,在當今中國已經難覓蹤跡了。
也正是出於如是的考慮,1944年二戰期間,時任“戰區文物保護委員會”副主任的梁思成向美國盟軍提議,對日本本土的“地毯式轟炸”計劃中排除轟炸古都京都和奈良。美軍最終采納了梁的提議。京都和奈良古建築得以保全。
中日兩國歷史交往源遠流長,以及中國古代文化對日本深厚影響,大量的中國文物通過購買、贈予、交換等正常方式流向日本。但是,自近代以來,因為日本對中國的滲透以及入侵,更大規模的中國文物被日本有組織、有預謀地掠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