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習近平重要講話的辯證思惟考察
http://www.CRNTT.com   2019-03-16 00:21:21


  中評社╱題:習近平重要講話的辯證思惟考察 作者:楊開煌(台灣),台灣銘傳大學兩岸研究中心主任兼教授

  “習五點”的特色之一,是從寄希望於“台灣當局”到“兩個寄希望”,再到“寄希望於台灣人民”的辯證過程。“習五點”的特色之二,是對統一後的構想,是從“一綱四目”到“一國兩制”,再到積極的“一國兩制”的辯證過程。“習五點”的特色之三,在論述兩岸之爭時,是從毛蔣的“意識形態”之爭,到鄧蔣(經國)的制度之爭,再到今後的治理之爭的辯證發展。所以“習五點”的特色之四,在“武力說”方面,也看出從毛周的“武力解放”,到鄧的“武力促統”,到江、胡“武力反獨”,再到習的“精準反獨”的辯證發展的可能性。

  一、前言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紀念全國人大常委會發表“告台灣同胞書40週年”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總結中共建政以來70年的對台政策作為,也提出了往後中共對台政策的指導思想和作為,被稱為“新時代的對台政策的綱領性文件”。因此,發表之後廣受重視,各方議論,汗牛充棟,各有立場,各有評述,然而包括大陸學者的討論文章,尚未有從習近平很重視的馬克思主義的方法論的角度討論習的重要講話,以往武漢大學馬克思學院的林子榮講師在中國評論2018年7月號,發表過一篇名為“新時代習近平對台工作重要思想的辯證思維探析”一文,作者試著從馬克思主義的方法去歸納出,習總以馬克思主義在認識和理解事物時,通過“聯繫觀點認識和分析台灣問題”,闡明了“‘台胞利益’、‘台灣前途’、‘國家統一’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內在聯繫”。得出“台灣同胞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追夢者’”、“從全民族發展的高度來把握兩岸關係發展方向”及應該“從歷史思考台灣問題”;其次從馬克思主義發展的觀點,認識到“在實際工作要堅持以發展觀點為指導,統籌兼顧,處理好當前和長遠的關係”來“認識和分析台灣問題”,得到“和平發展”、“大陸發展”及“持之以恆”三點解決來看待台灣問題的心得;再從馬克思主義的矛盾觀點,體認“兩岸關係錯綜複雜,是一個由多種矛盾構成的矛盾系統,這些矛盾交織在一起,伴隨著兩岸關係發展過程,推動兩岸關係的運動、變化和發展”,以此來“認識和分析台灣問題”,得出“堅決反對和遏制‘台獨’”、“‘兩岸一家親’理念”及“堅持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道路”等習近平“對台政策”的特質。結論中,作者認為習的對台政策“表明我們黨對於台灣問題的認知更加成熟”。①然而,客觀而言,作者的分析衹使用了馬克思主義的名詞,並未運用馬克思主義的辯證方法,所以作者歸納的相關習總對台政策的論點,即便不用馬克思的辯證思惟也可以得出上述的結論;同時上述的論點,幾乎在其他領導人的對台政策中也都存在。看不出什麽新時代對台政策的特色。

  因此,林文雖然提出了很好的角度分析,然而,如果將焦點衹放在習近平一任之內的相關講話,恐怕不易得出習的對台政策,是如何運用馬克思主義辯證方法處理台灣問題的特點,而且這可能是對辯證思維誤解。本文以習總書記的“102講話”,來分析習是如何看待中共的對台政策,以便進一步從唯物辯證法的角度理解習總書記的對台政策的脈絡與走向。

  二、習多次強調馬克思主義辯證方法

  習近平自2012年底接任總書記工作之後,繼承了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會的傳統,在“十八大”期間共舉辦了集體學習43次。其中2013年12月的“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和方法論”;2015年元月的“辯證唯物主義基本原理和方法論”,12月的“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基本原理和方法論”;2017年9月的“當代世界馬克思主義思潮及其影響”,4次均以“馬克思主義”為主題。“十九大”以來,共11次政治局集體學習會,而2018年4月又學習了《共產黨宣言》及其時代意義。從以上的頻率來看,可以肯定習近平是中共領導人中最重視馬克思主義學習的領導人,而他自己更是多次在講話中要求中共的各級幹部學習馬克思主義。

  學馬克思主義的什麼呢?習在2013年的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會上就“推動全黨學習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和方法論”,在講話中要求“黨的各級領導幹部特別是高級幹部,要原原本本學習和研讀經典著作,努力把馬克思主義哲學作為自己的看家本領,堅定理想信念,堅持正確政治方向,提高戰略思維能力、綜合決策能力、駕馭全局能力,團結帶領人民不斷書寫改革開放歷史新篇章”。②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時,就引用恩格斯早就說過的:“馬克思的整個世界觀不是教義,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現成的教條,而是進一步研究的出發點和供這種研究使用的方法。”③習近平強調“馬克思主義哲學深刻揭示了客觀世界特別是人類社會發展一般規律,在當今時代依然有着強大生命力,依然是指導我們共產黨人前進的強大思想武器”。④那麼什麼是“馬克思主義的方法”呢?當然就是“唯物辯證法”;那麼什麼是“唯物辯證法”呢?“唯物辯證法”觀點包括了“唯物觀”與“辯證法”,持“唯物觀”者認為世界存在第一性的是“物”(包括了“物質”、“事物”),“物”之間不是孤立存在而是互相聯繫,所謂聯繫是指“物”與“物”之間及“物”的內部諸要素之間的相互作用、相互影響和相互制約。正因為一切“物”都處在普遍聯繫之中,所以世界上一切“物”都是不斷運動、發展的。而“辯證法”所談的是“物”的運動、發展、變化的本質、性質和規律,唯物辯證總結出“物”的運動的三個基本規律:矛盾統一、質量互變、否定之否定。

  首先是“物的本質主要表現為矛盾的統一形式:即所有的“物”其內部包含了對立矛盾的因素,而此一對立的因素又是統一在“物”之中,這是我們看到的物質的形式,也是“物”之所以發展的源泉和動力。

  而“物”運動的性質,又可以區分為“物”內在的量變和質變兩個屬性。“物”內在量的變化是不斷的、細微的,不改變“物”外在形式的;但當量變到一定的程度就引發質變,量變是質變的準備,沒有量變就不會發生質變;經過質變,“物”在新質基礎上又開始新的量變……如此循環往復,推動“物”的發展。

  至於“物”運動的規律,唯物辯證法認為“物”的發展是一個質變過程連著一個質變過程的,而每一次的質變都是對上一次“質”的否定,而在此的“否定”,不是也無法簡單地、全面地“重來”,而是自覺、不自覺地保留了“合理”的因素,和新的、積極的因素形成新的“物”。從發展的過程看,即黑格爾的“正-反-合”三階段,此一規律揭示了事物發展的趨勢和道路。

  把以上的三個基本規律運用在共產黨人認識、分析和解決事物,便是習近平所說的“指導我們共產黨人前進的強大思想武器”。習近平指出,要學習掌握事物矛盾運動的基本原理,不斷強化問題意識,積極面對和化解前進中遇到的矛盾。問題是事物矛盾的表現形式,我們強調增強問題意識、堅持問題導向,就是承認矛盾的普遍性、客觀性,就是要善於把認識和化解矛盾作為打開工作局面的突破口。⑤這是唯物辯證法面對事物的第一階段,從統一的“物”的外表,瞭解其本質的矛盾,即事物的主要矛盾及矛盾的主要方面,瞭解了矛盾,也分析了矛盾,再進一步就是抓住關鍵、找準重點,定好策略,對照趨勢,加速量變,解決矛盾。

  2013年9月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哈薩克納扎爾巴耶夫大學發表演講並回答學生們提出的問題,在談到環境保護問題時他指出:“我們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而且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⑥這就是習近平辯證思想的寫照,從國家發展的角度看,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就是統一體內的矛盾。先是我們擁有“綠水青山”,後為了經濟發展,“衹要金山銀山”,其後覺察“我們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再後才覺悟“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因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才是大趨勢。其實習延平的許多講話都有此特點,例如形容中國的道路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此一辯證的趨勢,就是否定再否定的過程。

  再如習近平於2013年1月5日在中共中央黨校“新進中央委員、候補委員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研討班”上的講話中提出:“不能用改革開放後的歷史時期否定改革開放前的歷史時期,也不能用改革開放前的歷史時期否定改革開放後的歷史時期。”⑦就也是唯物辯證法的根本觀點:承認矛盾,用聯繫的、發展的、全面的觀點看待問題而不是片面的、靜止的、孤立的看待問題。依此重讀習近平的102重要講話,我們會發現習近平如何運用唯物辯證方法解決台灣問題。

  三、“102重要講話”辯證理解

  習近平總書記於2019年元月2日,在北京出席《告台灣同胞書》發表40周年紀念會上,發表了題為“為實現民族偉大復興推進祖國和平統一而共同奮鬥”的講話,許多人在分析的時候都比較注意到習提出的五點,從字面上看,應該說都是以往就堅持的一中原則、一國兩制,反對台獨,不承諾棄武以及習近平以往就提出的融合發展和心靈契合策略,似乎並沒有任何創新的說法,但是,這種的理解無法回答以下的疑問:

  第一,是為何在紀念《告台灣同胞書》發表40周年紀念會上,習的講話主要描述中共70年的對台策略和作為?

  第二,如果習五點衹是在重述既定的方針、政策,那麼就太不像習在政治上其他領域大開大合的作為了。那麼“習五點”與毛、周的“一綱四目”、“鄧六條”、“江八點”、“胡六條”有何不同,此其一;其二,習必然瞭解台灣對“一國兩制”的反感,那麼他為什麼在“習五點”中,重提“一國兩制”這個中共領導人已近廿年沒有再多提的統一方案呢?其三,最令人意外的是習在“五點”中,重提“我們不承諾放棄使用武力,保留採取一切必要措施的選項”的說法,讓台獨和反華人士更有攻擊的藉口?

  第三,中共一貫堅持台灣問題是中國的內政,是“一家人”的內部事務;但何以在講話中,四次提及外國和國際,評價時有正有負,習對外力介入台灣的態度,究竟如何?

  個人以為以上的這些疑問如果不是從習近平強調唯物辯證法的角度,去閱讀,去理解,恐怕很難有合理的解答。

  (一)為何是七十年來

  從文本來看,這裡一共有八個自然段文字,除第一段作為全文的起始和問候語之外,其餘各段均有主題。先說國家統一的法理基礎:習一開始就說:“海峽兩岸分隔已屆70年”,那麼70年前是什麼狀態呢?當然是“統一”的狀態。習將此一現象歸為兩大原因:一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命運休戚相關;二是由於中國內戰延續和外部勢力干涉,所以當今的“海峽兩岸陷入長期政治對立的特殊狀態”。

  整段文字闡明四個道理:一是中共堅持國家統一是有法理依據的;二是台灣問題源自中華民族的強弱;三是海峽兩岸政治對立的歷史事實:是內戰和外力造成;四是中國並沒有分裂,目前仍處於政治對立的特殊狀態。這裡每一點都和中共當前處理台灣議題,追求統一的作為息息相關。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