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去年6月18日,中日就東海問題達成原則共識。 |
中評社香港7月6日電/英國《金融時報》7月6日載文《中日應儘早解决東海天然氣問題》,摘要如下:
中國和日本的政府機器往往緩慢運轉,但在修復也許是兩個亞洲强國之間最危險的關係裂痕時,這些機器似乎完全停轉。
一年多以前,中日兩國政府簽署了一項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協議:共同開發東海爭議水域的天然氣儲量。但雙方官員迄今仍未舉行認真的會議以細化實施方案。
這項2008年6月簽署的協議迄今沒有後續動作,這令人不安。多年來,亞洲兩大能源消費國為天然氣儲量而不和,一直被視為一項安全隱患,即使這些儲備藏在海底,也絲毫未能降低其危險性。如同法德親睦對歐洲的重要性一樣,穩定的中日關係對亞洲也非常重要——但由於諸多歷史問題尚未解决,加上中國經濟軍事實力的日益强大必然會帶來一些不穩定影響,實現中日友好的難度要大得多。
但更令人不安的是,鑒於中國的實力逐漸增强,人們將天然氣開發進展緩慢的責任主要都推到北京頭上。過去12個月,日本政府首腦在定期的交流期間,再三提及對這項協議採取行動的必要性。但中國方面一直拒絕坐下來進行任何認真的商討。
因此,仍不清楚雙方會如何實施對協議劃定區域天然氣儲量的聯合勘探,並最終進行開發,也不清楚日本公司能否投資于有爭議的中國天然氣項目。“他們何時準備在這個問題上採取行動,我們不得而知,”一位熟悉相關事務的日本官員表示。他說,最大的障礙似乎是北京决策者對於公眾輿論的擔憂。很難否認,許多中國人對於向日本作出領土讓步的觀感高度敏感。去年的協議達成後,中國網民立即抨擊它為“賣國”條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