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4月8日電/法國《歐洲時報》4月6日載文《中國應避免陷入循環匯率之爭》,文章說,隨著人民幣地位的提升,以及中國利益受影響渠道的日趨多元化,中國對待匯率問題既要避免將其政治化,又要把握內外部壓力的動態變化,同時還要進行更為全面深入的觀察,否則,即使中美匯率之爭出現緩和,也難保不會出現中歐匯率之爭、中印匯率之爭。摘要如下:
去年年底以來不斷激化的中美匯率之爭終於出現緩和跡象:在美國常務副國務卿斯坦伯格訪華、中國商務部副部長鐘山訪美、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決定出席華盛頓核安全峰會的善意表態下,美國財長蓋特納近日宣布,原定於本月15日向國會提出的匯率政策報告將延後,華盛頓方面也因此暫時避開了是否將中國列為“匯率操縱國”的棘手問題。分析人士認為,此舉表明中美近來緊綳的經貿關係乃至雙邊關係可能出現緩和。
美國推遲決定中國是否操縱人民幣匯率的根本原因仍在於美中關係的重要性、特殊性和複雜性,更何況在未來3個月中,美中雙方還可以借助一系列高級別會談平台就相關問題進行磋商:除了本月12日的華盛頓核安全峰會外,還包括本月晚些時候的二十國集團財長和央行行長會議,5月份的美中戰略與經濟對話,以及6月份的二十國集團峰會,這些高層會談無疑為雙方平息匯率紛爭以及雙邊關係中的爭端提供了契機。
蓋特納的聲明,大大降低了美國給中國貼上匯率操縱國“標簽”的可能性,或許是在給北京方面一定的時間來讓人民幣升值,但這也是把“皮球”踢到了中國一邊:對於人民幣升值,較為極端的方式是一次性升值到位,這樣雖然可以大幅降低人民幣升值預期帶來的熱錢流入效應,但何為“到位”在理論界和實際操作過程中都沒有人能說得清楚,中國多個行業的人民幣壓力測試結果也顯示,人民幣升值一個百分點將帶來一大片產業的虧損和大面積失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