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瘦肉精”地震把整個肉制品行業拖入一場信用危機。 |
中評社香港3月30日電/法國《歐洲時報》3月30日載文《食品“全產業鏈”能救誰?》,摘要如下:
“瘦肉精”事件猶如一株病毒,擊中了大陸肉製品巨頭河南雙匯集團。這個潛心經營數十年、一心要打造最受消費者尊敬的企業不但信譽掃地,銷售額每天損失也超1億元人民幣。雙匯近日公布一項自救策略:向上游發展,親自養豬,從源頭上把關產品質量。
雙匯自建養豬場的做法,與“三聚氰胺事件”後眾多乳品企業自建奶牛飼養基地的做法如出一轍。而與“三聚氰胺事件”相似,“瘦肉精”的問題也是發生在養殖與加工的銜接環節,雙匯自建養豬場,應該說是抓住了目前肉類加工產業的短板。業內專家預測,這很可能成為中國肉製品加工企業產業鏈重塑的一個轉折點。
這也是目前海內外比較推重的一種“全產業鏈”模式。該模式是以消費者為導向,從產業鏈源頭做起,經過種植(養殖)與採購、貿易及物流、食品原料和飼料原料的加工、養殖屠宰、食品加工、分銷及物流、品牌推廣、食品銷售等每一個環節,實現食品安全可追溯,形成安全、健康的食品供應全過程。
“全產業鏈”是一種新經營模式,利弊如何尚待評估。不過,筆者以為,雙匯要想真正改善豬肉質量乃至消除整個食品安全的信任危機,將“屠戶”、“養豬倌”等兼於一身,並不能解決根本問題。此前雙匯不是有“18道”質檢關嗎?又怎樣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