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央行對開放金融體系態度謹慎 |
中評社香港3月1日電/英國《金融時報》3月1日載文《中國金融開放急不得》,摘要如下:
下一場嚴重的全球金融危機將源自中國。這不是一個有著十足把握的預測。然而,很少有國家能在金融自由化和全球融合之後避免危機。想想上世紀30年代的美國,上世紀90年代初的日本和瑞典,上世紀90年代末的墨西哥和韓國,以及如今的美國、英國和歐元區大部分國家。金融危機侵害著每一種類型的國家。正如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Peterson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的卡門•萊因哈特(Carmen Reinhart)和哈佛大學的肯尼思•羅格夫(Kenneth Rogoff)所說,金融危機“發生的機會是均等的”。中國會與眾不同嗎?除非中國的決策者能保持謹慎。
上周中國央行(PBoC)出爐的一份報告,就通篇彌漫著這種謹慎情緒。中國央行在該報告中建議加快開放中國的金融體系,考慮到目前中國和世界所面臨的風險,很有必要思考一下這些舉措所能產生的影響。通過這種思考,世界將來在應對這一過程時也許會比以往做得更好。
上述報告是通過官方通訊社新華社、而不是中國央行網站發布的。此外,文章署名人為盛鬆成,此人並非央行行長或是副行長,而是央行調查統計司司長。這無疑說明,與其說它是一項政策,不如說它是對輿論反應的一種試探。不過,它是在得到央行許可的情況下發布的,極有可能得到了更高層人士的許可。
文章將改革過程分為了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1年-3年),為中國加大海外投資掃清道路,因為“西方金融機構和企業的收縮為中國投資騰出了空間”,並因此帶來了一種“戰略機遇”。第二階段(3年-5年),加快人民幣國際化。長期而言(5年-10年),外國投資者將能夠投資中國的股市、債市以及房地產市場。人民幣可自由兌換“應放在最後”,時間未具體說明。文章還提到,“投機性很強的”資本流動和短期外債項目可以長期不開放。簡言之,全面開放融合將被無限期推遲。
從這一計劃中可以讀出怎樣的信息?答案是,這個計劃似乎是明智合理的。要理解這一觀點,必須考慮到金融領域的“改革開放”將給中國以及世界帶來怎樣的益處和風險。
主張中國金融領域分階段對外開放的觀點與支持國內金融改革的觀點有著緊密的聯繫。的確,前者無法先於後者進行:中國目前的金融系統處於高度管制的狀態,如果在該領域實行對外開放,無異於“引狼入室”,在這個問題上,中國決策者也是心知肚明。正是由於這個原因,外匯兌換交易自由化才會像報告中提到的那樣,變得遙遙無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