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銀行哭窮、百姓喊冤,“錢荒”引發中國資本市場大共振。(漫畫) |
中評社香港7月3日電/英國《經濟學家》6月29日載文《通過銀行間同業拆借利率進行再教育》,摘要如下:
自2013年3月掌權以來,中國的新領導者們一直為他們樸實無華的工作方式感到驕傲。這種堅韌不拔加上新的經濟團隊,喚起了改革的希望,因為改革要有不屈的決心。
利率自由化改革就遭到了國有放貸機構的抵制,因為國有放貸機構不希望對手通過提供更高的利率侵占他們手中的儲戶資源。中國新領導人真的準備改革該國的經濟增長模式,而不是出於和過去一樣的目的,讓同樣份額的資源通過原有的銀行渠道流向國企。那麼,他們是否準備承受必要的痛苦呢?近期,持懷疑態度的人士得到的答案出乎他們的意料。是的。該國領導層願承受痛苦。
上面談到的這種痛苦在中國羽翼未豐的銀行間市場出現了。商業銀行會通過銀行間市場相互借款,以彌補暫時性資金短缺。每年這個時候,商業銀行通常會發現自己很缺錢,如果流動性過緊,它們一般都能指望中國央行向市場增加注資。但央行拒絕了,這讓所有人大吃一驚。有個指標很說明問題:20日,銀行間同業隔夜拆借利率達到創紀錄的13.4%,另一項利率在交易期間更是高達25%。
這種壓力有多大必要性?又有多少故意的成分呢?毫無疑問,中國央行行長周小川很擔心過度放貸的問題。未償信貸儲量——從廣義上講——的增速一直高於國內生產總值增速。這表明,很大一部分貸款並未幫助發展中國領導人所說的“實體”經濟,而是去融資購買現有資產,由此哄抬了現有資產的價格。
中國央行對商業銀行在資產負債表上搞鬼很失望。許多商業銀行向投資者銷售的理財產品會在接近第二季度末時到期。償付資金打到銀行的存款裡以備監管層檢查,但檢查一過,銀行就拿這筆錢去做新產品了。同時,銀行需要借錢去償付購買理財產品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