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家泉 |
中評社香港7月11日電(評論員 李家泉)最近,我在中國評論新聞網看到了現任“陸委會主委”陳明通先生接受中評社記者的一次談話(摘要,沒有看到全文),很有興趣,至少讀了兩遍。我已經不在職了,但仍“離而未休”,陳先生身居要職,主管兩岸事務,我願與陳先生作一次思想交流。
我這個人也有點怪,總想接觸綠營朋友,瞭解他們的真實想法。藍營的朋友接觸太多了,我們有許多共同的東西,也比較容易溝通,他們中有些人比我還“統”,即使談得來,也並不能解決問題。真理總是全面的,不能說這一部分完全掌握了真理,而另一部分人則完全是荒謬的。俗話說“對中有錯,錯中有對”,這就是辯證 。即使是某一部分人掌握了真理,但並不能說,就一定是全面的,絕對的,應該從對立面的另一部分人中吸取有益的、合理的部分。基於這個道理,我個人主張,兩者有關方面應多交流,多溝通,求同存異,或化異求同,而不是相互排斥。
陳明通先生提出:兩岸“應跳脫過去的迴圈模式”,而“尋求一種新的發展模式”。這一點我很欣賞,也很贊成。什麼是“過去的迴圈模式”?根據陳先生所談,兩岸近二十年來,即從李登輝到陳水扁,似乎“有一種週期性重複出現的東西,好像有越來越定型化的跡象”。根據陳先生的意思,用我的話來概括,這就是“緩和—緊張—再緩和—再緊張”。如果老是如此循環往復,越來越緊張,最後會不會走向“攤牌”或“武力對抗”呢?這是非常危險的,也是誰都不願見到的。
陳先生所說的“一種新的發展模式”又是什麼?怎麼樣才能達到?他建議說:“大陸應從大戰略的角度去思考,打破(目前)這種迴圈”。並且說:“如果兩岸客、貨運包機及觀光能夠做成,兩岸緊張的氣氛就可以緩和,跳過那個不願意見到的迴圈”,“現在就看北京能不能大開大闔”。又著重強調說:“這完全看北京”。我相信陳先生個人是誠心誠意的,是充滿期待的,一心想在兩岸關係上開闢一個新天地、新前景。這一點,我們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問題是,大家都各自站在自己這一方看問題,知已而不知彼,這就不好辦了。陳先生說,兩岸關係能否鬆動和改善,“這完全看北京”;而北京這方面也會有很多人說:“這主要看台灣當局”。陳先生說,“希望大陸不要逼得台灣太厲害”;而大陸這方面也一定會有很多人說,“希望台灣不要把大陸逼得太厲害”。兩者的差距為什麼會這麼大呢?陳先生談話中,其實已經回答了這個問題。他在談到“兩岸觀光”問題時說:“經過五次協商,技術問題都談完了,都達成了共識,現在剩下的只有政治問題”。這裏指的是兩岸觀光旅遊,而其實,兩岸的其他問題,歸根結底都卡在“政治”。政治僵局打不開,其他一切問題都不好辦。
站在陳先生的立場,對大陸的所作所為,一定有許多想不通的地方,責怪北京也是很自然的。而站在北京或大陸的立場,自然也有很多想不開的地方。例如,所稱“九二共識”,無非是要兩岸借助一個“白手套”,即“海基會”和“海協會”有一個接觸對話的管道,有沒有正式協議並不重要(謝長廷語),而為什麼民進黨上台後一定要廢止呢?為什麼每逢選舉就要炒作“本土牌”、“兩岸牌”,激化矛盾,製造對中國大陸的敵意和仇恨呢?兩岸山水相連,血脈相連,法理相連,文化相連,同祖同宗,自古一家,為什麼一定要像日本殖民統治者曾在台灣大搞“皇民化”那樣大搞“去中國化”?過去國民黨搞的“獨台”,今日民進黨搞的“台獨”,都是拜洋人為父,倚美求存,分裂國家,兩者在本質上有什麼不同?為什麼竟如此水火不容並且殃及兩岸關係?台灣許多人責怪大陸在國際上“矮化”、“孤立”、“打擊”台灣;大陸則有更多人不理解台灣有些人為什麼一定要搞“台獨”,一定要當外國人的“龜兒子”,把台灣從祖國大家庭中分裂出去。兩個想不開,誰也不讓步,這會產生什麼樣的後果?難道就不能“走出一條活路來”?
其實,陳明通先生談話中所提出的問題還很多。例如,說中國大陸不能不承認台灣的“存在”,問題是你要的是什麼樣的“存在”?又如,說台灣對大陸頻放“善意”,而大陸卻始終不能對台灣釋出“善意”,問題是台灣要的是什麼樣的“善意”?還有,兩岸關係的“正常化”問題,包括“政治”、“人心”的“正常化”,同樣的問題是,要的是什麼樣的“正常化”?每一個問題都會牽涉到一個最根本、最核心的問題,那就是主權問題。我認為,兩岸應該是主權統一和共用,治權可以分享、高度自治,並且在這個前提下實現“和解共生”、“共存共榮”。陳先生能同意嗎?
陳先生除了這一次的在談話外,我還看到過他的其他一些文章和談話。總的印象是,陳先生在綠營中既有立場堅持,又比較理性務實,願意溝通對話,尋找兩岸關係“新的發展模式”,我對這一點是很欣賞的。但願能以此為起點,以兩岸人民共同的根本利益為重,相互攜手合作,使兩岸關係真正“走出一條活路來”。 |